浙江在线12月22日讯2010年冬,对“杀手二甲醚”的调查,揭开了商报调查台州液化气市场的序幕。
家家户户都在使用的民用液化气,从储运到充装,从供应站到送气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输送流程。
完整的流程下,隐藏着一个“毒瘤”。无序的恶性竞争,催生了畸形的黑色利益链,利益催生出的气贩子、“黄牛党”,“绑架”了液化气灌装站,成为四宗“原罪”的幕后推手。
A
缺斤少两,心照不宣的秘密
很少会有人把灌装好的液化气钢瓶拿去称一称。
涉足液化气行业多年的知情人林南(化名),在记者再三表示不会把他的名字见诸报端的情况下,他才讲出了这个行业内人人皆知的“秘密”:从灌装上赚钱。
“你会把液化气钢瓶拿去称一下吗?”林南说,少灌点,肯定不会有人较真,就算是较真,大不了补你几块钱。但在他的职业生涯里,很少碰到这样较真的人。
在林南十几年的工作里,每个瓶少灌一斤,是很正常的事。“一些黑心的小站点,少灌几斤,你察觉得出来吗?”
台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国家允许的液化气灌装量为14.5±0.5公斤,但平均值必须达到14.5公斤,而事实上,许多灌装站的平均灌装量一般都只有14公斤左右。
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仅椒江一地,一天的液化气灌装量在30吨左右,也就是2000多瓶,如果一瓶少灌装0.5公斤,每天就可省下一吨多。
不仅如此,有些灌装站还在液化气瓶上做起了文章。市质监局稽查支队调查发现,今年在市场上出现的一些新瓶,标着的自重为16公斤,但实际上达到了16.3公斤,甚至16.5公斤。“按照灌装的标准,瓶子连同液化气灌装必须达到30公斤,这样的瓶子,每瓶灌装13.5公斤就达到重量了。”
B
小区里的“定时炸弹”
液化气从储运到灌装、运输、送气,都要经过严格的防火防爆措施,从事这个行业的所有人员,必须经过安全培训,进行规范的操作。
然而,在调查中记者发现,许多送气员并没有上岗证,甚至没有经过安全培训,对液化气的安全使用性能,有些人居然一问三不知。
“这些就是气贩子。”林南告诉记者,黑色的利益链下,产生了这些畸形的“寄生物”,他们来往于居民区,回收空瓶,然后送到灌装站。这些气贩子,不仅仅是液化气市场无序恶性竞争的幕后推手,更是居民区“定时炸弹”的制造者。
从一级站(炼油厂),到二级站(储运码头),再到三级站(储配站)——液化气的灌装,一般在三级站进行。然而,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有些气贩子直接到二级站进行灌装,这给液化气市场的无序竞争和安全埋下了隐患。
目前,从事地下灌装的“黄牛”,仅椒江一地就有五六个,他们做“大生意”,用货车直接批发;而骑着三轮车沿街串户收空瓶的气贩子,则数不胜数。知情人士透露,仅椒江一地,“黄牛”和气贩子每天私自灌装的量就达十几吨。
这些流动的灌装站,没有安全管理,没有安全检查,气贩子大多在自己租住的房子里摆放气瓶。
今年4月,台州经济开发区方远大酒店后面一民房的一场大火,“烧”出了躲在居民区里的地下液化气供应点。
无独有偶。在离这儿不远的开元小区,居民也在为此担心,消防部门曾查出一居住在小区里的气贩子,把灌装好的液化气私自储放在小区地下车库里,没有丝毫安全措施。一居民说:“我们每天相当于住在一个‘定时炸弹’上面,而小区里是否还有类似的点,我们也不清楚。”
C
私自灌装、掺杂二甲醚
二甲醚——这个名词对大部分消费者来说,都很陌生。但是,你有可能每天都在使用它。
二甲醚,这种新型的燃料,是未来汽车燃油、液化气的代用品。这几年来,私自灌装二甲醚,已成液化气行业牟利的一个窍门。
“二甲醚的灌装,有严格的质量要求,特别是对灌装的液化气瓶有专门的安全规定。”市质监局稽查支队副支队长金仲平告诉记者,二甲醚是国家推广的新型燃料,因其有腐蚀性,因此灌装必须要用专用瓶,阀门、管道、灶具都需要重新更换。否则,一旦泄漏,就会造成失火、中毒事件。
然而,高额的利润驱使下,一些灌装站偷偷地灌装起了二甲醚。记者了解到,目前液化气进价在6300元/吨左右,而二甲醚的价格每吨只要4000多元,难怪一些灌装站铤而走险。
今年3月,在市质监局进行的煤气质量专项整治中,全市38家液化气灌装站中,有6家在偷偷灌装二甲醚,三门、黄岩、路桥、玉环、天台都发现了这种违规行为。
8月份,在二甲醚专项检查中,市质监局抽查了17批次的液化气,其中就有2批掺杂了二甲醚。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一旦怀疑有掺杂二甲醚的现象,只有市质监局稽查支队才能进行抽检,且要经专门的检测检验后才能发现。灌装的液化气中有没有掺杂二甲醚,普通消费者根本无法对已灌装的气瓶进行识别,这就堵死了群众举报的路。
D
报废瓶、超期瓶,生财有道
如果送气员上门收空瓶,并告诉你空瓶已超期“服役”,必须更换了,你肯定会毫不犹豫地把空瓶交给对方——谁愿意家里藏着这么一个“定时炸弹”啊!
但你知道吗?报废瓶、超期瓶其实也成为气贩子赚钱的一个门道。虽然,大部分送气员按照规定收集报废瓶、超期瓶,收取一定的费用,更换新瓶给用户,但一些掺杂其中的气贩子,却盯上了这块“肥肉”。
林南告诉记者,新瓶按照规定,使用期限为15年,检验周期为每4年一次,第四次的检验周期为3年。
气贩子利用偷梁换柱的办法,把这些并未到报废、超期的气瓶运到不法灌装站,经加工后成为新瓶,倒手卖给客户。
报废瓶、超期瓶的“黑洞”有多黑?林南告诉记者,除了骗钱,一些胆大妄为的不法分子,甚至不顾消费者的安全,赚起了“黑心钱”,他们把真的报废瓶经过重新加工、点焊后,充当新瓶卖给消费者。
主管部门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远不止这些。金仲平告诉记者,报废瓶、超期瓶的检查和及时更换,完全靠人工操作。按照规定,空瓶送来后,进站前检查,充装后检查,一旦发现有报废瓶、超期瓶,就必须及时提醒消费者更换。一些灌装站为了压缩成本,大幅度减少人员,这样一来,对报废瓶、超期瓶及时进行检查和更换的环节就被忽视了。这种存在安全隐患的液化气瓶,就这样流入了市场。
目前,路桥区的3个液化气灌装站进行了行业自检自律,按照他们之间的协议,哪个站发现有报废瓶、超期瓶还在使用,被主管部门发现查处后,站里要处1万元的罚金。
然而,对于消费者来说,真正消除报废瓶、超期瓶,还靠送气员的规范管理和自律。毕竟,经他们手流出去的报废瓶、超期瓶,都是一个个潜在的危险。
据台州商报 王晏 邵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