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3月1日讯● 从长期来讲,要真正缩小城乡间的发展差距,还是要通过城市化。因为服务业的发展,一定是以城市为重心的。
●电子商务对于农村发展而言,契机是有的。但是,从长远来看,它未必会是一个可以长久持续的、扭转性的取代。
记者:这几年网购快速发展为中国城市寻常百姓家不可忽视的一种消费生活方式,各地农村冒出了一个个网络时代的“淘宝村”。比如,江苏省徐州市的普通小村庄——东风村,将发家致富的祈愿化为“全民淘宝”式的网店群落,短短两年多时间,这个小村庄里已发展出十三四家快递公司,将自己复制出来的时尚家具送往全国各地。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与研究中国经济的学者,您怎么看待“淘宝村”这样一个新生事物?
陆铭(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其实,若要追溯起来, “淘宝村”这个词汇出现在公众的视域中,应该不是头一回了。这些年来,在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浙江义乌,电子交易早已成为当地商品流通的常态。它们基本上走的是一条从B2C到B2B到一级批发代理的路。由此形成的淘宝网实体店群落,也曾一度被称为“淘宝村”现象。
记者:今天很多人之所以关注“淘宝村”,是想了解,它们有没有可能成为农村发展的一种模式,或者说,一条路径。
陆铭:如果是从这个角度来考量的话,我个人对此并不怎么看好。这里面涉及到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现在有不少专家始终觉得,中国可以通过发展农村,来缩小城乡间的发展差距。也因此,当电子商务这样一种可以迅速降低商家与消费者沟通成本的交易方式出现以后,很多人认为,在未来,我们极有可能借着互联网和现代物流的辐射与周转,将更多成熟的现代商务业态和产业链延伸到农村,为进一步启动内需和消弭城乡差距作出贡献。
从短期来讲,这个进程的确是可能的,也是有效的。东风村就是一个很生动的案例。而且,我们可以说,由此给农村人带来的经济收入上的增益是实实在在的。但从长期来讲,我们还是得认识到,要真正缩小城乡间的发展差距,还是要通过城市化。尤其,接下来中国将进入服务业比重越来越高的发展阶段。服务业的发展,就一定是以城市为重心的。因为,对于服务业而言, “供”和“需”之间,产品生产、配套服务和目标市场、目标受众之间的距离,必须尽可能接近。如此,才有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率可言。不像制造业,它生产的产品是可以运输的。
由此,我们再来看东风村这个案例。就会发现,他们的电子商务业务再怎么发展,主要可卖的,还是制造业的产品,不大可能卖服务。像如今出现的这些“淘宝村”,我个人认为,只能说是在我国城乡人口还没有实现完全自由流动的当下,一种阶段性的繁荣。
记者:您认为,这种模式之所以难以持久的原因何在?
陆铭:分析一下“淘宝村”此轮阶段性成功的原因,互联网、现代物流当然是首当其冲的关键要素,但我们还应注意到,当下的“淘宝村”无疑还利用了其他一些有利因素。比如,当前农村地区生产成本比较低。又如,当前一些地方对于品牌仿冒、侵犯知识产权的打击力度还不够。而从长远来看,以上问题一定会成为制约农村电子商务模式发展的瓶颈。
不可否认, “淘宝村”中最出色的那些厂家,完全可能通过运营、管理水平上的提升,进一步做大做强,甚至可能培育出属于自己的品牌标识系统和设计风格。但是,等到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像目前这种农村地区的本地化的零散的小工业,从长期来讲还能做到成本低廉吗?他们如何同城市里规模化的先进制造业竞争,具体的优势何在?这些优势,能否长期地保持?这些问题都是不容回避的。
从长期来讲,电子商务,即便你卖的是一个可标准化的工业制造品,你还是得尽可能地靠近目标市场,而你的生产基地,也不能离你的目标市场太远。所以,如果说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城市化和人口集聚的话,如果你未来的生产基地离目标市场太远,对于你长远的发展和竞争力而言,显然是不利的。
电子商务对于农村发展而言,契机是有的。但是,从长远来看,我觉得,它未必会是一个可以长久持续的、扭转性的取代。
记者:到目前为止,我们也看到,学术界一直在讨论:网络的发展,包括电子商务的这种发展,是不是会改变城市集聚的趋势。因为,一旦人类的交流、沟通、消费都可以通过网上达成的话,很多人就会觉得,自己没必要居住在市中心,或者比较接近市中心的地方。然后,我们也观察到,有一些企业,会把自己的总部从大城市的市中心往市郊搬。
陆铭:没错。但我必须要指出的是,首先,这种趋势恐怕不是主流;再则,这些选择外迁的企业,往往都是具有某些特性的。比如,它可能本身就是一个网络公司。或者,在它的业务范围内,并不需要同自己的客户保持高密度的、面对面的交流。反之,由于人类社会对于信息和服务的需求,尤其是在一个社会的服务业发展越来越重要的阶段,集聚是一种主流趋势。不然,为何那么多年来,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至少目前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没有一个大城市的人口规模是在减少的?
一个城市的服务业的发展,一定是跟其人口密度相关的。所谓的“人口密度”,就是我们老百姓口中常说的“人气”。人气就是商机。无论是城市发展、服务业的发展,还是电子商务的发展,人气都非常重要。
据《解放日报》
农民变身网商
记者 江晨
2月23日的下午,义乌青岩刘村的街道上格外寂静,各间民房门户紧闭。
这个村庄并不是萧瑟。在一幢幢农民房底层的仓库里,一群人正忙着捡货、填单、打包……
仓库的货架上堆得满满当当,全是货物。仓库里的电脑上,时不时传来阿里旺旺“叮咚”、“叮咚”的消息提示音。这个被誉为“中国淘宝第一村”的小村,已经丝毫不见乡土气息。电子商务使它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青岩刘村原来只有1500人、200多幢农民房,现在却容纳了近万人。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小地方,开出了近2000家淘宝网店。“亚洲最大的网络零售平台”淘宝网近1/10的金冠店来自这个村子,而“金冠”意味着一家网店的交易量超过了50万笔。
与中国农村传统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刚好相反,这里的村民已经习惯了“昼伏夜出”。越来越多农民的日常工作就是——对着电脑、轻点鼠标,借助互联网做生意。
上午10点,村里人才陆续起床,整个白天都窝在电脑旁接单。到了傍晚,几十家快递公司统一出动,到每家每户门口取件。村民这才涌出家门、开始装货,发货的热闹景象要一直持续到晚上八九点。
发货结束后,各家的淘宝网店就迎来一天的销售最高峰——网店客服朵朵介绍说,他们的工作时间就是和上班族倒着来,从晚上8点到次日凌晨2点的交易量至少占每天交易总量的七成。
发展电子商务不仅改变了村民日常的生活习惯,还彻底颠覆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方式。
义乌江东街道电子商务协会秘书长刘文高告诉记者,从2005年完成旧村改造后,青岩刘村就闲置了大量的民房,加上毗邻义乌最大的江东货运市场,进货渠道便利,许多网商就选择在此“安营扎寨”,此举也引来当地的村民纷纷效法,淘宝网店逐渐在全村遍地开花。同时,与淘宝网店相对应的网页制作、广告、印刷、包装材料等电子商务一条龙的配套产业也逐步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