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杭州5月8日讯 禾绿麦黄,樱桃透红——在“5·12”汶川特大地震3周年和浙江对口援建青川灾后恢复重建3周年之际,今天,一部深情讴歌浙江援建者群像的长篇报告文学《援建!援建!》在杭首发,这是省委宣传部和省作协最新推出的“浙江记忆”创作工程的开篇之作。
援建,一首大爱之诗;援建,一首大爱之歌。
“这部作品是对汶川地震的纪念,也是对浙江援建青川这段不平常历程的真实纪录,更是对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和援建精神的传承。”省作协党组书记赵和平说,这是用文学的方式为浙江留下的一部历史记录,该书共计30万字,由3大部分组成,作者杨小白和陈博君以块状结构全面记述了在浙江援建青川过程中,浙江所承担工程的艰难创举,道出很多不为人知的援建故事,集中体现了浙江人民对青川人民的手足之情,以及广大援建者舍生忘死、无私奉献、拼搏实干、团结一心化解灾难和坚韧不屈的伟大精神。
那是去年10月25日深夜,杨小白突然接到省作协电话。接受任务的杨小白和陈博君27日一早,登上班机直向青川飞去,开始了平生最难忘的采访之旅。“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可谓非同寻常。”杨小白和陈博君明白,汶川大地震是人类灾难,而在重大灾难的面前,作家不能缺席,这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有良知作家的责任:记录时代英雄在灾难面前的义无反顾、挺身而出,我们责无旁贷。
两个月时间,杨小白和陈博君马不停蹄地跟踪采访,前所未有的震撼让今天的杨小白一说起仍满含热泪:我们为浙江300余名援建者和众多建设单位的顽强精神所感动,同时也从援建者的身上感受到浙江对青川的深情厚意——全体援建英雄在短短2年内用汗水和泪水换来了青川的重生。
为了写好这部作品,杨小白和陈博君深入青川援建的每一个现场,零距离触摸这方重建热土,跟踪采访了百余位援建者,并与他们同吃同住,用心感受广大援建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于是,浙江全体援建者在青川经受的生活与精神的艰难挑战在脑中悄悄呈现,书中青川的每一座建筑都镌刻着浙江精神、浙江效率和浙江高度。可以让人自豪和骄傲的是,浙江在青川留下的不仅仅是房子、街道、学校和企业,而是一股影响深远和带不走的伟大力量。
本书主角之一,省建设厅厅长、省援建青川指挥部指挥长谈月明激动地说,汶川大地震后,浙江支援青川灾后恢复重建的39个指挥部,面对青川灾情重、余震多、基础弱、条件差、重建区域广、建设周期短等不利因素,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为青川实施了547个项目,总投资超过了80亿元,其中建设力度最大的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工程,共兴建了49所学样、37所医院、34条防洪堤坝和1100公里长的乡镇村公路,为青川造地3325亩。
《援建!援建!》不仅是一部全方位反映浙江援建青川灾后重生的报告文学,更是一段对艰难而光荣援建岁月的记载和回望——从中折射出的美好人性和伟大的民族力量,为我们提供了一部生动的教材。该书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作为出版人,浙江出版联合集团董事长童健说,此书保存了浙江和青川两地人民集体记忆中最难忘的一部分。
汶川大地震——这场世纪灾难,让人们记住曾经饱受地震肆虐的青川;让我们记住援建青川的浙江援建英雄们,是他们给了世界一个美好的新青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