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五月,关于台州大陈岛的两条新闻再次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首先是大陈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获得了省政府正式批复,成为台州市首个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另一桩大事,是大陈岛总体规划(2008年-2025年)正式通过审查。
作为台州唯一的海上建制镇,大陈群岛近日再掀开发建设热潮。
日前,记者登上这个烙满了红色记忆的“英雄岛”,站在广阔无垠的东海边上,感受热火朝天的新垦荒场景。
荒岛开辟新天地
今年的“五一节”,大陈岛吸引了几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对于纷至沓来的游客来说,它的魅力不仅仅是云淡风轻的海景,也不仅仅是唇齿留香的海味,更多的则是红色年代的特殊回忆。
1955年1月,国民党军队撤走时,带走了岛上的1万多居民,整个大陈岛仅留下1位奄奄一息的老人。1956年至1960年,温州、台州两地的447名青年垦荒队员投身大陈岛建设,铸就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
“当年我只有21岁。”76岁的老垦荒队员李京州至今记得,对着荒岛,垦荒队员们庄严宣誓:决不退缩,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把大陈建成“海上乐园”!
漫步在大陈岛,岛上碉堡、水牢、战壕、坑道等战争遗址再现了当年烽火连天的场景,这里的红色旅游充满了怀旧而催人向上的韵味。
70岁的池安根,是北岙村的一位普通渔民。2007年,一条长1.67公里、宽4.5米的公路修到了村口。池安根感叹,码头离家现在只要10多分钟。近几年,大陈共投入6000多万元,修建了总长20多公里的15条等级环岛公路,实现了村村通公交。
“昔日荒岛正按照生态岛、休闲岛、能源岛和青春岛,海洋生态渔业基地、海岛旅游休闲基地、石油储运和风力发电基地的新规划,充分发挥垦荒精神,朝着‘小康的大陈、现代化的大陈’的目标扬帆起航。”椒江区委书记王建平满怀豪情。
渔舟唱晚多风情
跨过几个山峰,就是马道头的贝藻养殖区和浪通门网箱养殖区。近年来,大陈镇利用大陈岛自身优势,发展近海养殖业,建立了深、浅水网箱养殖基地和贝藻养殖区。
林金福是大陈镇胜利村大小浦自然村的渔民,早在两年前,他与其他渔民一起组建了海宝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在面积达281亩的下大陈岛鸡笼头海域养殖近3000串厚壳贻贝。现在,这些贻贝已长到七八厘米,可以上市销售了。
大陈渔场曾经是浙江第二大作业渔场,以往由于捕捞强度过大,作为渔业岛,大陈已经不足以养活本岛的居民了。
“不能让‘大陈渔仓’空了。”针对大陈海域渔业资源衰退的局面,台州市及椒江区两级政府与渔业主管部门围绕生态经济岛的建设,在大陈海域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人工鱼礁,并进行黑鲷、鲍鱼、扇贝、乌贼、荔枝螺、贻贝等增殖放流,延缓了大陈的岛礁性鱼、贝、头足类资源的衰退速度。“多种类的增殖放流,可以改善水域生态群落结构。不同的放流种类,可以改善水域生态群落结构,有利于水域生态环境修复。”大陈岛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孙尚权说。
“到了鱼汛期,海岛四周千帆云集,桅樯如林。入夜,渔舟唱晚,别有风情。”椒江区长陈祥荣告诉记者,“从‘吃海’到‘养海’,大陈这个英雄岛,正在续写更新更美的垦荒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