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浙江舟山沈家门渔港停满了准备休渔的渔船。新华社
浙江在线07月08日讯
李科平,有着民营企业家、浙江远洋渔业协会副会长等多重身份。但他自始至终离不开“渔老大”三个字,这个身份也是他最引以为傲的。
在采访的最初,他就坦诚道,自己是舟山第四代渔民,15岁下海,跑过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如今已50岁有余,从最早的木船、铁壳船,发展到造价上千万的远洋渔船。
借钱买船去闯北太平洋
“浙江渔业看舟山、舟山渔业看普陀、普陀渔业看虾峙。”李科平就是虾峙人,他说虾峙有37000多居民,全都是渔民。
“开始是一条船出去,后来是10条船,再是50多条船,直到如今上百条船……”关于李科平的捕鱼故事,不得不提到他去北太平洋钓鱿鱼,为此他有个“中国北太平洋鱿钓第一人”的称号。
1995年以前,李科平是舟山市远洋公司的领导,第一次远洋作业就是公司派他去西非钓金枪鱼。之后,李科平决定自己去北太平洋钓鱿鱼。“当时家乡的船老大们说我想出风头昏了头,远洋作业不是这么容易能赚到钱的。”
李科平自己没船,购置一条冷冻船至少要150万元,跑了好几个月去集资,可渔民觉得远洋的风险很大,对李科平的计划半信半疑,出借的钱从2000元到几十万元都有,足足借了67个人,终于筹够了这笔资金。李科平买了鱿钓船后,于1995年7月3日出海,这个日子对于他来说,记忆深刻。
“到了北太平洋,头半个月,产量为零,一个月过去了,产量依然还是零。”对于背负着100多万元债务的李科平来说,压力越来越大,家里还有人上门讨债。
“不过从9月初到10月份,我们总共钓了130吨鱿鱼,之后事情就越来越顺利了。到1996年1月,一共钓了255吨鱿鱼返航。”李科平说,当时鱿鱼的价格是每吨1.1万元,创产值270多万元。
经济效益是最好的示范。不光是虾峙一个渔岛,舟山各地纷纷掀起了投资开发远洋渔业的热潮,远洋鱿钓生产成为舟山渔业经济发展一个新的增长点。在李科平的引领下,时至今日,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周边的20多个国家都留下了舟山渔民的足迹。
近海的鱼留一些给子孙
李科平如今在沈家门最热闹的地段买下了写字楼,成了一家公司的董事长。他说,今年5月刚从秘鲁渔场回来,那里以盛产秘鲁沙丁鱼闻名,鱿鱼资源也非常丰富,钓起的鱿鱼普遍都有100多斤,上钩的鱿鱼需要四五个小伙子才能拖动。
在他办公室里,挂着一张世界交通图,地上放着地球仪,桌上还摆放着一个方向舵。所有一切的摆设依然摆脱不了大海的影子。
“为什么说中国的渔业看浙江,浙江的渔业看舟山,因为东海的鱼是最好吃的,鱼种多,渔场范围大。”李科平对舟山的近海资源一直有着一种自豪感。不论是大小黄鱼,东海带鱼,还是东海梭子蟹,一直都是舟山这片海域的“明星”。
以大黄鱼为例,是舟山乃至浙江的一个品牌。一些老渔民回忆,当年遇到汛期,一次最多能捕50万斤大黄鱼,鱼网上金光闪闪一片,光是掏鱼,就得花上24小时。而如今老百姓吃的绝大多数是养殖大黄鱼,偶尔有渔船捕上一点野生大黄鱼,一靠岸就被鱼贩收走,收购价每公斤在几千元。
“近海不用考虑了,近海的鱼会越来越少,留一些给子孙。”李科平说,这样的话对记者说过不止一次两次。
他说,近年来渔业资源衰退得十分厉害,给渔民生产生活带来许多困难。“我曾建议政府建立休渔期捕捞渔民生活补贴制度,由农业部、财政部联合制定休渔期渔民生活补贴方案,建立专项资金,以解决渔民的后顾之忧。禁渔期是件好事,对近海渔场是一种保护,但也应该照顾到渔民的利益。”
远洋作业去国际公海“抢”鱼
2003年,经国家农业部审核、批准,李科平的华鹰公司成为舟山市第一家拥有远洋作业资格的企业。这之后,从在朝鲜海域进行鱿鱼捕捞,后转赴印尼渔场作业,再到秘鲁海域进行鱿鱼捕捞,李科平的远洋事业一直都没有停步。
他介绍说,去年他牵头16个在东南太平洋渔场生产的船东共同出资8000万元,购买改造了两艘国内最大的8000吨级渔业辅助运输船,并租赁美国大西洋蜂等国际运输公司的冷藏运输船,组建自己的运输公司,以便同希腊拉维尼亚等全球知名企业在同一领域角逐竞争。
“我们国家的东南太平洋和西南大西洋公海远洋生产渔船一直很多,但是渔场的海上运输、物资补给、人员中转等环节长期受国外代理垄断,中国渔民一直缺乏话语权。”
“去国际公海‘抢’鱼,国外的渔民可以做到,我们舟山渔民照样也可以,把国际的渔业资源带回国内,一定程度上也是对舟山近海渔场的一种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