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上到线下去,到基层一线去!今日起,浙江在线启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全媒体记者将深入乡村、社区、企业、学校、市场等,入基层,听民声,反映民情、联系群众、深入现场,推出“入基层 听民声”——短、实、新、多、快新闻专栏。力求展现短小精悍的文风、实实在在的作风、贴近生活带有体温的报道,多媒体多手段和及时快报的网络传播特色。

  同时,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推进《民生帮帮帮》、《警察出更——记者蹲点派出所》等发自一线的专栏报道。

·金华公安“服务在线” 打造数字化警察、人性化服务
·麻烦自己方便百姓 台州精心打造“网上公安局”
·点亮爱心灯 中国柯桥网开设“爱心社区”公益频道
·服务海外华人 温州网走出国门开办“海外手机报”
·多语种细分服务对象 “中国·宁波”开政府网站先河
·创新宣传载体 宁海新闻网传播“四大文化”
·走出去、走下去 博库网力推技术模式商业模式创新
·新蓝网构建“一网两台” 对外拓展快速成长
·新春走基层:和不回家的民工家庭一起过年
·观本土春晚赏广场好戏 遂昌在文化盛宴中过大年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走基层 正文
"小京生"上寄托了信念 27岁小伙子种花生种出了名堂

小京生就藏在这样的泥地里

吕大婶在收花生

吕鑫鑫是村里规模最大、也是最年轻的种植户

  浙江在线新昌9月2日讯(记者 陶晓洁) 小时候我父亲在乡下上班,一到夏天,便会从村里带回还粘着泥土的花生,个头小小,煮了吃很是鲜嫩,是当时家里叫好又叫座的夏季时令蔬菜。父亲说这个花生品种叫做小京生,属于新昌特产。

  9月1日,我们来到了新昌县大市聚镇东宅村,据说这里是小京生生长最好的地方。

  早晨5点半,天色刚刚放亮。东宅村的吕大婶和她儿子便拿着竹篮、钉耙以及小板凳去花生田间干活了。吕大婶说,小京生成熟在夏天,所以只要天气允许,她们总是尽可能早地出门干农活,因为中午的太阳实在吃不消。可即便是早上,吕大婶身上也是全副武装,长裤长袖不说,还戴上了遮面的丝巾以及草帽。

  太阳甚是毒辣,每挥动一次钉耙,脸上的汗就多渗出一些。虽然摘花生只是一个重复的机械动作,可在烈日下定坐几个钟头,却是一件太难的事情。吕大婶说,还好花生一年只种一轮。有时候为了保证收成,保护土地,还必须隔年种植。

  吕大婶家一共有7亩花生地,其中2亩嫩花生,5亩老花生。种植的土地和花生种子都是吕大婶的儿子吕鑫鑫买的。吕鑫鑫只有27岁,是东宅村的花生种植大户,也是最年轻的花生种植户。

  早几天,这两亩嫩花生已经全部摘毕卖完了。吕鑫鑫说,今年物价高,所以嫩花生价格也比往年要好,能卖5.5元一斤,两亩嫩花生一共卖了五六千块钱。另外五亩老花生也从昨天开始摘了,和嫩花生农户们自行拿到市场里卖不同,一般的老花生是被镇上的食品加工厂收购,晒干、烘炒后出售。

  据一位有着十多年收花生经验的农户所说,一亩老花生田大概能收100多公斤花生,今年的收购价估计会在11元/斤左右。记者给吕鑫鑫算了一笔账,11元/斤×250斤×5亩地,老花生收入13750元。加上先前嫩花生卖掉赚的6000元,总共收入19750元。减去租田和化肥的费用2000元,吕鑫鑫一家今年在花生上的收入大概在17000元左右。

  这个数字作为一户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的开销,显然是有些捉襟见肘的。吕鑫鑫坦言,这只是他们家庭收入中的一部分。近几年大市聚镇开了很多工业企业,村民们大部分都去上班了,只有在花生成熟期才下田干活。而他之所以年纪轻轻愿意留乡当农民,是觉得小京生是大市聚镇的一张名片,种花生是当地不能丢弃的传统。几乎是一份责任感,让他租下了这7亩地,成了村里最大也最年轻的小京生种植户。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我要注册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稿件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