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园林技校的刘辉乙老师认为,三塔与岸边观赏者之间刚好形成一个等边菱形,这是最适宜观赏湖景的角度。
在西湖景区工作的夏先生给《快报时间》出了两个难题:为什么三潭印月的三个塔之间,距离都是62米?塔下面又是什么结构?
在查阅了相关史料、咨询了专家之后,我们帮夏先生解决了第二个问题:石塔下面是松木桩,是古人造桥时常用的方法(三潭印月石塔间的距离为何是62米?你知道答案吗?)。
至于第一个问题,《快报时间》没能找到答案。我们向广大的市民朋友们征集答案,昨天报道一出,很多热心读者打进快报85100000热线,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自己的推测。
有的读者推测,62在佛教中是一个非常吉祥的数字;有的读者认为,三潭印月是古人的一个风水作品,三个塔所在的位置符合了五行八卦的原理;还有读者干脆说,既然传说中三个塔是一只大香炉的三只脚,那么三只脚之间的距离肯定要一样,否则大香炉站不稳的。
我们从读者们五花八门的推测中,选取了两种比较靠谱的思路,请大家帮忙,一起评判。
历史爱好者王先生从古代度量单位入手,提供了这样一条思路:
中国古代的度量,并不是以现在的米为单位,而是以丈、尺、寸、分等为单位。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度量衡。”王先生说,“明代的尺分为好几种,裁衣尺1尺约为34厘米;量地尺1尺约为32.7厘米;营造尺1尺约为32厘米。按照营造的尺寸,现在的62米刚好是当时的20丈。”
所以说,当初设计三潭印月时,三塔之间的距离,应该是被定为“20丈”,而不是62米。
“三座塔的塔身直径0.92米,刚好是明制3尺;塔高2.32米,刚好是明制7.5尺。”王先生还计算出塔的其它尺寸,发现它们折合成明代度量衡刚好都是整数,“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我的观点。”
那么,明朝聂心汤修筑三塔时,为什么要将塔之间的距离定为20丈呢?
杭州市园文局退休职工朱立先生,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条线索:
朱立是杭州园林技校的第一届学生。1965年,他的老师刘辉乙带他们去三潭印月上课。在三潭印月正对着的码头上,刘辉乙讲起了三潭印月的构造——
“三个塔是等边三角形,每边长62米。我们现在站在这个码头上看,最近的两个塔距离我们也是62米。三塔和观测者这四个点,刚好构成了一个每边长62米的菱形。从岸上码头这个点看出去,我们可以看到塔上五个孔中的两个,这是观赏的最佳角度。中秋之夜,从每个石塔的双孔之中望出去,都能看到湖面上的月亮,很有美感。”
按照刘辉乙老师的解释,《快报时间》制作了一张图示,欢迎大家一起来对这种说法“评头论足”。
虽然刘辉乙老师的说法比较有道理,但也只是后人的推论。现在,三潭印月码头经过整修,码头到距离较近的两塔之间的距离,已经超过了62米。
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记者也只能推断,也许当时聂心汤造三塔时,把三个塔边修成20丈只是出于美感的考虑,甚至是一种偶然——30丈,太远;10丈,太近;那就20丈吧!
只是后人们都很可爱,对这个当时也许只是随意决定的数字考据推论,不亦乐乎。
这正如微博上有个漫画,说玛雅历法终止于2012年12月22日,后人便推断:2012年是世界末日——没准当时玛雅人只不过是刚好把刻历法的石墙用完了而已。
据都市快报 记者 范晓州 制图 陈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