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运会游泳赛场昨天又产生26枚金牌,浙江队获得其中的7枚。夺牌的选手当然是赛场的焦点,但他们的成功离不开另一群人——坐在场边两眼紧盯泳池的救生员。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救生员的工作似乎很悠闲,真的是这样吗?
这两天,残运会游泳赛场都出现了选手溺水的情况。前天下午男子SM3级150米混合泳决赛开始不久,天津队队员张欣远就游不了了。两个救生员立即脱掉上衣跳下泳池,用最快的速度把他救上岸。经医疗队的救治,张欣远很快就恢复意识,这时救生员们已穿好衣服,又默默地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上。这两个救生员,就是绍兴游泳健身中心的专职救生员冯伟和郑增荣。
头发花白的郑师傅已年过半百,虽然刚刚救了一个人,但他却低调地说:“这是我们的本职工作!”冯师傅也在一旁摆摆手说:“本来就是应该做的,没什么要说的。”在记者的再三要求下,郑师傅才开口说:“我们不是第一次救人,这样的情况其实很多见,救人是很轻松的,但是运动员应该心理负担很大了。”
救生员的工作,真像郑师傅形容的如此简单吗?一天近6个小时的比赛,他们的眼睛必须时刻盯着泳池,光脱衣(准备救人)和穿衣(救人之后)就得重复五六次。郑师傅和冯师傅还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摸索,掌握了运动员分级和比赛危险性之间的关联:“字母后面的数字越大,表示运动员越健全,所以看到S3、S4、S5之类的小数字时,我们会特别留心,尤其是游在最后面的运动员,他们很容易发生溺水事故。”
“比赛泳池的水深达2.2米,很多运动员都是第一次下深水,特别是脑瘫运动员,对深水有些惧怕。”浙江队教练沈继中表示,残运会游泳赛场离不开救生员,“救生员的救援工作在游泳比赛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都市快报)
(记者 徐毅 通讯员 曹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