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14日讯
“节”中融入文化元素
“猜谜、歌舞表演、端午送粽子……我都参加过,热闹又开心。”说起德清县武康镇每年不断的节日系列活动,今年68岁的詹思芬显得格外内行。
这些年,武康镇利用首位镇节庆文化活动多的优势,以及自身节庆特色,通过大到县里举办的登山节、游子文化节,中到全镇市民节、社区邻里节,小至养老院的敬老节、学校的读书节等不同的节庆,丰富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特别是已经连续举办五届市民节,不仅把武康市民的欢乐细胞都调动起来,而且使“新市民、新文明”理念浸润到千家万户。“各种节庆叫法不同,凸显文化是我们的宗旨。”该镇有关领导告诉记者,本届市民节上,“想演就演、梦想舞台”社区专场、欢乐全家总动员、“千年武康、人文璀璨”武康历史故事系列活动,都体现了这点,只有这样才能在满足视觉的同时,进一步把历史文化底蕴发掘弘扬,也才能有形有力地推动地方文化产业发展。
据悉,现在武康专门做节庆的公司如雨后春笋,一个围绕节庆打造的文化产业链正在形成。
“馆”中发酵文化产业
上柏村的“和美乡风馆”,曾吸引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茅临生视察。“乡风馆”陈设的内容多以村落文化、古今名人、文明乡风、民俗民风、特色产业等为主,天天对外展示。“因为乡风馆里展示的是我们村的精神财富。村民不仅引以为豪,更乐于将他们的美德和精神作为榜样来教育身边人,村民常常带着客人来这里参观。”建“乡风馆”给村民带来的变化,让村干部很是感慨。
外地人参观“乡风馆”的经历,让武康镇的领导眼前一亮:德清的乡村游非常火热,如果在乡村游中添加“乡风馆景点游”的内容,让“乡风馆”在成为村落文化传承地、乡风文明弘扬地与新型农民培育地的同时,实现“以馆养馆”,岂不可以逐步将其“发酵”成文化产业吗?
武康有四分之一村建造了“和美乡风馆”,这路子一旦打开,前景无限。事实上,不仅是这些“乡风馆”在打造乡村馆藏文化产业,武康还有一些特色村也在大做与文化关联的文章。如山民村中药材精品园基地计划推出旅游项目,五四村的“开心农场”已经小有气候。
如何经营文化产业,武康已经开始破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正在成为当地文化发展的动力。
“帮”中提升民工素质
天刚黑,武康振兴社区的文化广场就开始热闹起来:带着老伴在健身器械上锻炼的,与女友一起来看电影的,跟着音响正翩翩起舞的,而百米之外的社区图书室里,专心致志读书、看报的市民,下象棋的老人等,一派和谐……
住在这个社区的1万多市民大多为流动人口。为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素质,社区强化了人性化的管理举措,把“帮”字作为获得外来人员信任的重要突破口。
这些年来,社区通过成校、党校、市民学校等阵地搭建文化学习、技能培训平台。在生活上为他们设立阳光帮扶基金、外来务工人员纠纷调解室和“民工书屋”等,使外来务工人员难有地方帮,愁有地方解,学有地方教。同时,每年对表现优秀的流动人员进行评选表彰,达到以先进引路,以外带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通过不断加大软硬件投入,挖掘辖区资源,寓教于“帮”,使外来居民素质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升。社区干部介绍,社区的外来人口每年递增,犯罪率却明显下降。
湖州日报 王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