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台州12月21日电 隆冬时节,我们走马台州湾,从北往南,临海头门港区、椒江滨海工业区、路桥金属资源再生产业基地、温岭东部组团……各式工程车往来穿梭,几百公里长的海岸线俨然成为一片热火朝天的大工地。
主攻沿海,创新转型。作为台州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涌动着迈向滨海新时代的冲动和激情。“台州地阔海冥冥,云水长和岛屿青。”杜甫当年描绘的景象,正是台州人的渴望。
台州向海,步履匆匆。
农民苏英森的期待
20日晚6时,暮色降临。临海上盘镇新建村农民苏英森站在村口,望着不远处灯火通明的头门港建设工地。
刚刚有工作人员来过他家,为他300平方米的房子进行了面积测量。这个57岁的农民,正在准备人生中的第二次搬迁。
38年前,临海兴建溪口水库,他们整村移民到这里。这一次,新建村又被划入了台州湾临海港区的核心范围。
苏英森知道这个工程将给他的生活带来重大改变。但他不曾想到,在港区规划馆的沙盘上,这个以种植西兰花为主的小村庄,将是未来台州港区商贸中心所在地。不久之后,这里将成为一个集聚20万人口的新城,矗立起幢幢高楼和秀美的公园。
望着工地,苏英森想象着变成市民的样子,心底突然涌起给远在四川做服装生意的儿子打个电话的念头,告诉他“村里就要大变样了,回乡创业的机会多了”。
“12月20日,最低海潮位:上午10时。最高海潮位:下午4时。”工程师王国顺有一张“潮汐工作表”,这是他在临海北洋涂大堤上奋战了700多天后的经验总结。
41岁的王国顺每天吃住在这里,为的是修通一条15公里长的疏港公路。这条路,从白沙一直连到台州湾北侧的头门岛,大部分在海面上穿行。于是,跟着潮水排工期,就成了他每天特殊的任务。
从一片汪洋,到建设中的滩涂。两年来,仅王国顺所在的工程队就填入了150多万吨的土石方。工人们正在创造又一个沧海桑田的神话。遥望头门岛,那条建设中的公路正向天际延伸。眼前的这片港区,就是北洋涂围垦项目,作为头门港区的后方产业基地,项目主体雏形已然呈现。
一个规划吞吐能力1.68亿吨的头门大港,正呼之欲出。
作为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一部分,规划中的临海头门港区,是整个台州沿海产业带的枢纽工程。
台州湾临海港区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陈海锋介绍,在长达28公里的港区岸线上,能建1万至20万吨级深水泊位的地点就有86个。如果按照中期规划,86个深水泊位全部建成,头门港年吞吐能力将相当于6个天津港。
“作为台州港的中心港区,这里将成为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龙头、温台沿海产业带重要节点。”台州市发改委副主任梅跃森说,头门港区作为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布局中“南翼”的关键节点,要打造成港口物流岛和重要能源资源储运基地。
梅跃森的另一个身份,是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副主任。这个今年刚刚成立的机构,已经绘就了一张更加宏伟的蓝图。
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由北向南涉及台州临海、椒江、台州经济开发区、路桥和温岭,其中重点规划面积86.73平方公里,“十二五”开发建设区面积46.26平方公里。“今年以来,仅基础设施投入就达到17.8亿元。”梅跃森说。
据介绍,这个产业集聚区内的产业以“大循环、大产业、大配套”为特色,总体空间结构为“一轴一港一核三区”——一轴是指沿海高速公路和75、74省道沿线形成的沿海产业发展轴,作为集聚区的核心发展轴线和主要通道;一港是指头门港、大陈岛为海上门户的港口群,是发展港口物流业、承接和服务大型临港产业的战略要素;一核是指主城区东部的滨海工业区块,是产业集聚区的核心区块;三区是指围绕核心区块,根据产业、资源和地域特色形成的三个重点片区:临海东部片区、台州石化片区和温岭东部片区。
新一轮发展的战略性平台已初显端倪:在椒江,“三纵三横”道路框架已经拉开;在路桥,新的污水处理工程、垃圾焚烧发电工程即将建成;在温岭,南北片38公里长的骨架道路正在加快建设,累计填筑石方1100万吨,总长10公里的自来水供水管线已向北片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