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22日讯
昨天,镇海郑氏十七房举办“汇百家饭建邻里情”冬至文化节。10多个村送来糯米饭,汇集在一起,以示邻里友好,生活幸福,年年有余。网友狐狸飞摄
今天清晨,当你像平时一样醒来,是否留意到外面的天还是漆黑的一片?这是因为今天是冬至,北半球一年中黑夜时间最长的一天。喝着冬至特有的、热乎乎的番薯煮圆子,不妨来看看和其他节气相比,冬至究竟有哪些不同。
冬至坐拥“四个最”
冬至,究竟占了多少个“最”?
它是24节气中最早制定出的一个。
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时间最短的一天。
从今天起,我们正式“进九”,迎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
古人认为冬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是个吉祥的好日子,因此这个节气也成了二十四节气中民俗最为丰富多彩的一个。
冬至和“三九”争最冷
冬至坐拥那么多“最”仍不满足,还想跟“三九”争“最冷”。
冬至自以为胜券在握:一年中,自己光临人间的这一天白昼最短,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最小,地面得到太阳热量最少,应该是最冷的。
气象专家忍不住出来插话:除了受太阳光线照射强弱影响外,近地面气温的冷暖还与地面散热有关。到了冬至,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最小,但地面在夏秋储存的热量还有盈余,所以天气不见得最冷。反倒是到了“三九”,地面接受太阳热量少,夜间散热超过白天所吸收的热量,储存的热量也已经消耗殆尽,由于热量入不敷出,造成地面温度逐渐下降,天气越来越冷。因此,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将补?涨补?还是浆补?
古人认为,冬季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应讲究“养藏之道”。这也是冬至的另一个“最”——最适宜进补。
进补这件事因人而异。需要长期调理的人可能从立冬开始就要进补;一般体质的人则可选择到三九天再进补;由于冬至是数九的开始,民间也有冬至前后进补为最佳的说法。所以这个“最”还是存在争议。
同样存在争议的,还有宁波话对进补的说法。到底是“将补”?“涨补”?还是“浆补”?
宁波方言爱好者徐春伟更倾向于“浆补”的说法。在他看来,方言在翻译成书面文字时,除了考虑发音接近外,还要考虑选择的字的含义要贴近方言的意思,“老底子所谓的进补,多半是喝些补身体的汤药,汤药和‘浆’给人留下的印象更为接近。”
进补,芝麻核桃粉沿袭最广
沿袭至今,在诸多冬至进补食物中,仍保留有较强季节性的也是最简单、最不起眼的补品——芝麻核桃粉。
“每年冬至前后,我都会买些芝麻核桃粉。”今年54岁的市民李女士说,只是做法有所不同,“我父母这一辈人都是用石磨,早些年我用绞肉机磨,现在直接买现成的。比例要搭配好,吃法比较简单,磨成粉后上锅蒸,或者炒熟后再磨粉,冲水、冲牛奶喝。”
芝麻核桃粉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是因为像过去进补的佳品人参、桂圆、红枣等现在基本上随时能吃到,也不会等到冬至刻意去进补。”民俗专家沈志远说。
沈志远说,其实人们冬至进补的想法也是最朴实的。在过去农耕社会,经过一年的辛勤劳作,需要趁农闲时节好好补补身体。而且在传统认知中,冬天是一年四季中积蓄的最佳时机,营养更容易被吸收,因此有了“冬至进补,上山打虎”的说法。而且在将收获的农作物出售后,普通人家才有钱去进补。
东南商报 记者 石承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