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房子,我的世界——首位问鼎普利兹克奖的中国建筑师王澍之理性与激情
新华网杭州3月1日电(记者 方益波)一年只有一位获奖者的普利兹克建筑奖,被誉为“建筑学界诺贝尔奖”。28日,在赢得这个全球建筑领域最高荣誉的名单上,第一次有了中国建筑师的名字——王澍。
他曾一脚泥水从很多工地上回收了700多万片旧砖瓦,搭建起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漫山遍野”的建筑群,让学生们在油菜花中读书、散步。他甚至想,有一天,教授们可以骑着牛,从山坡上悠悠地走去教室。
站在盛大的活动典礼上,所有的人都在说一些捧场的客气话,他却大讲特讲“弊端”、“问题”、“崩溃”,听得一些“体面人士”脸都绿了。
作为专业建筑师,他为自己工作室取名为“业余建筑工作室”。他对“业余”的解读是:“一个人因为兴趣而从事某项研究、运动或者行为,而不是因为物质利益和专业因素。”
这就是王澍,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的头衔之外,还是“文人”王澍,“牛人”王澍,如今,他又成了“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被评价为“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他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王澍1963年生于新疆,1988年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硕士毕业后,到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从事旧楼改造及相关研究。之后他有将近10年没有做建筑设计,而是一直与工匠们在一起体验“真实的建造”。
直到2000年,蛰伏多年的王澍完成了他第一个主要作品——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开始用自己的设计表现“让建筑自然地存在于山水之间”的独特思考。
之后,王澍的优秀作品一个接一个,美院象山校区、宁波美术馆、五散房、威尼斯建筑展上六万片废弃青瓦组成的“瓦园”、世博会唯一的乡村案例馆宁波滕头馆、获第十二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特别荣誉奖的“衰变的穹顶”等等。
随之而来的荣誉也一项接着一项。法国建筑学院金奖、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以及刚刚颁布的普利兹克建筑奖,他都是“第一个中国人”。
这些成功的作品,沉淀着也张扬着他的人文理念和情感诉说。
“文人”王澍对传统的秉承深入骨髓,他对弟子们常说:“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
和传统文人读书报国的强烈使命感一脉相承,王澍的言论在很多时候并不会让人特别舒服。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学术领域,他的建筑思想常常直接针砭时弊。2007年10月,位于杭州西湖边的原浙江大学湖滨校区地块规划在公示时显示,将要建设的酒店高达85米,引起舆论对西湖限高的热议。面对国际著名设计所的设计,王澍一针见血地表示,杭州西湖周边建筑的尺度和状态,应该由西湖山水的文化属性和特质来决定,这种属性和特质决定了建高楼肯定是不适宜的。最后政府根据这些意见要求企业重新设计,降低了高度。
对公租房,人们都觉得价廉就无法顾及其他。王澍不以为然,他认为公租房应该“高而不贵”,设计高端、文化含量高,但是成本不高。他相信,建筑是价值观的载体:“要让人们明白,生活品质不等于奢侈。”
让他高兴的是,很多人从他的建筑设计中读懂了这些,认可了这些。
偏爱理性思考的王澍,也是一个充满诗意的人。他曾在晨曦初露的校园,用大棉袄裹上一捧石榴花献给喜爱的女孩,这个女孩后来成了他的妻子和事业搭档;他会面对一张老照片而潸然泪下,照片上是1900年的北京城俯瞰;在许多业内精英纷纷到欧美镀金时,他却无视潮流只管沉浸于自己的家国情怀、诗画建筑。
如今,这位中国本土建筑师赢得来自世界的喝彩。他同样既喜悦也冷静,他告诉大家:“看来真诚的工作和足够久的坚持一定会有某种结果。”
- 省国资委:浙江武弘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党支部
- 王澍获普利兹克建筑奖 海宁青少年宫是他的处女作
- 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建筑学界诺贝尔奖”
- 王澍获建筑界"诺贝尔"奖 宁波是他建筑生涯试验田
- 中国美院王澍教授获"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