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杭州3月26日讯(通讯员 马悦 柳景春 记者 毛珺) 缝、绣、编、织、勾、穿,是杭州姐妹编织社的拿手活儿。今天在上城区清波街道劳动路社区,我们这些80后也头一回拿起了绣花针。
“自由+技能=就业”,是编织社特有的就业模式,这几年把小手工做成了一个产业,9000多名下岗或失业女工在这里再就业,收获了自立、自信。
来到吴山脚下的编织社,仿佛走进了五彩缤纷的花园。3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到处摆放着色彩鲜艳的加工衣物。负责人徐启明放下手中的活,摘下老花镜,作了一番介绍:“现在共有5个订单在做。上周五新接的一个订单,是加工2000件童装上的花朵。”笔者和编织社的阿姨们一起做、缝布花。
第一步,拿布条卷成一朵花。“花心要紧,花瓣儿要松。”只见徐阿姨拿起粉色布条,在拇指上绕了两圈,捏住底部,用针线来回穿了几个十字就固定住了。不到一分钟,布条就变成了花朵。
看似简单的活儿,到我们手里就不一样了。花心拧不紧,花瓣拉不松,好不容易有点花样了,赶紧拿起针线把它固定住。可交给徐阿姨审看,还是发现了问题:“你看,里面一层的花瓣没有一起缝上。”返工重做后,终于钉好了这朵花。再看徐阿姨,已经做好4朵了。
第二步,是把做好的布花钉到衣服上。“要看不出接缝,又要结实牢固,很讲究的。”徐阿姨拿起针线示范,不一会儿,两朵饱满的花就“开”在童装上。
“现在还不是任务最多的时候,以前还调动全省编织能手一起做加工外贸订单。”徐阿姨一边缝花,一边介绍:“美国饰品公司来了一个价值约40万元的外贸订单。要求在两个月内完成20多万个圣诞球,现在回想起来都难以想象。”徐阿姨感慨地说。
“我平均每天加工120多件衣服,两毛五分钱一件,一天能挣三四十元。去年收入一万多元。”旁边的刘爱娟阿姨说。她是下岗工人,2006年入社。她说:“赚的钱刚好补贴家用。虽然有时忙得没有休息天,但大家一起做活儿很开心。”
“花儿做好,上围脖。”临走前,徐阿姨布置了新任务。在这里工作比较自由,能者多劳,没有硬性要求。可以拿回家做,也可以来社里做,只要按时交货、保质保量就行。
目前,姐妹编织社里年纪最大的75岁,年纪轻的30多岁,规模也日益扩大,从2002年成立初的1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千余人。社里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大家说:“我们是在用自己的双手,编织幸福生活。”
- 创业档案:刘慧琴带动六千人“编织”美好生活
- 杭州第十次就业再就业招聘 达成数百人就业意向
- 杭州举行就业再就业招聘会 百余民企欲招4000多人
- 清波街道柳翠井巷社区有个手工编织沙龙
- 新华社:公民出境的“安全网”如何编织?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