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与我国万里之遥的苏丹和埃及,连续发生了两起中国工人遭劫持、扣留事件。截至2月6日,在埃及遭绑架的一批中国工人已经获释,但在苏丹被劫持的中国工人安全仍令国人担心。
外交部领事司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有关部门处理各类领事保护案件约3万起。
一面是喜庆祥和、万家团圆的元宵佳节,一面是频频敲响的我国公民海外安全警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海外公民的安全问题已成为各国共同面对的难题。加紧编织海外“安全网”,尽快提高中国公民的海外风险意识,已是当务之急。
风险加大:海外安全问题日益多元化
改革开放的前30年,我国全部出国人数加起来只有28万人次;而据外交部统计,仅2010年我国出境人员就突破6000万人次。目前,有16000多家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在海外负笈求学的中国留学生更是将近200万人。
打开外交部网站,“海外安全”栏目下,各类型的安全提醒及警示累计达千余条,涉及全球众多国家与地区。
“‘走出去’的人多了,发生安全问题的概率就大了。尤其像非洲、中东,地缘政治环境很复杂,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种族矛盾、族群冲突,都可能会把中国人‘捎带’进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宏伟说。
哪些国家和地区是相对“高危地带”?中国人在海外应如何保障自身安全?近几年,有关部门适时发布中国人海外安全报告。2011年外交部正式开通中国领事服务网,为出境中国公民和机构提供“一站式”海外安全信息和领事服务,涉及国别信息、领事新闻、安全预警、应急电话等,预防性领事保护不断加强。
然而,随着海外安全问题越来越多元化,我国公民遭遇的海外安全事件形态也趋于多样化、复杂化,这几乎是所有参与到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国家遇到的共同挑战。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董漫远说,近期的苏丹、埃及事件,总体属于传统安全挑战,即一些国家由于自身原因或政局动荡,导致局部地区治安恶化、发生武装冲突甚至是战争,进而给我国海外公民或者企业发展带来威胁。
与此同时,一些非传统安全的因素如海盗、恐怖主义袭击等,也开始频频威胁中国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此外,疾病、自然灾害等重大突发事故对我国公民的安全冲击也越加频繁。近年来,海地、智利以及日本发生的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都影响到我国公民在海外的生存和发展。
和一些引人注目的“流血”类事件相比,中国公民在一些民事领域遭遇的“流泪”型安全事件也不容忽视。专家表示,受金融危机影响,部分国家经济复苏缓慢,采取了收紧移民政策、加强对外国人管控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客观上也对中国公民的生存发展环境形成某种挤压,甚至导致矛盾和冲突的发生。
深层大考:海外风险意识“软肋”多
领事保护是保障海外公民安全的核心。不容忽视的现实是,目前中国的领事保护工作资源相对有限,人员配备严重不足。随着中国同国际联系的日益紧密,领保工作面临新挑战、愈发常态化。
数据显示,我驻外使领馆中做领保工作的仅有600多人,按2010年出境6000万人次计算,每名领事官员一年要面向10万人提供可能需要的领事保护,而美国的比例是1:5000,日本大约1:1.2万。
公民海外安全意识存在一些“软肋”,也是中国公民面临海外风险不断增加的原因,“走出去”需筑好风险防控之墙。
来自河南信阳的凡大志对此就有着切身之痛。2010年,他和同村100多名乡亲一起,前往利比亚务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出国,不仅对当地情况一无所知,连自己有没有购买人身保险都不清楚。
“以前就想多赚点钱,根本没考虑那么多;公司也没搞安全教育,当地内战发生后,我们大伙都是‘两眼一抹黑’,好在国家找到了我们。”凡大志说。
缺乏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是“走出去”的企业和公众必须消除的“软肋”之一。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非洲研究室主任贺文萍说,企业“走出去”,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都要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安全评估,要充分考虑到一旦出事要付出的安全成本。“作为企业海外负责人,是否足额购买海外派遣劳务人员的医疗和人身保险,是否与当地政府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非常重要。”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李伟表示,中国公民这两年屡有遭遇恐怖袭击的事情,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可以不发生的,很多是由于公民没有安全防范意识,没有及时报警,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
需要消除的另一个“软肋”,是部分企业的海外经营管理模式。作为国内海外工程量较大的建设企业,中建八局的党委副书记于金伟认为,“走出去”企业的风险防控体系,要以员工生命高于一切为核心理念,员工出国前必须参加安全培训。目前在海外发展的中国企业多是单打独斗,比如同处某个国家的能源项目,势必涉及基建、交通物流、金融等多方面的项目;如果不同行业的中国企业形成一个整体走出去,就可以获得更强的竞争优势,也可形成应对突发事件的合力。”
应民众之所急:加紧编织“海外安全网”
面对日益严峻的海外安全挑战,多方联动、加紧构建一张保护中国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护网”,已经成为摆在中国政府、企业和公众面前的重大课题。
“应民众之所急”是领保工作的首要和关键。去年从利比亚撤出中国公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有组织撤离海外中国公民行动“海陆空总动员”,几十个中国驻外使领馆联动,35860名中国公民撤出战火纷飞的利比亚……这些撤离行动使中国公民在短时间内脱离险境,不仅体现了“外交为民,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是“国家意志”和“国家能力”的结合。
“中国政府设立的一整套海外公民保护的协调机制和应急机制,接受了一系列重大事件的考验,建议将这些有效举措及时上升到法律法规层面,推动领事保护专门立法的进程。”王宏伟说。
专家同时表示,国内的《突发事件应对法》侧重处理国内突发事件,亦应突出国际视野,把海外中国公民的安全保护,纳入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当中。
在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当前,及时利用微博、QQ等新技术方式,也是搭建“海外安全网”的重要环节。中铁十三局集团四公司党委书记刘敏说,一些海外突发事件中,企业前后方之间通过微博、网络等即时通讯工具实时联系,能有效保证信息沟通顺畅,即时调整有关危机处理方案,“这些是宝贵的实践经验。”
此外,还应当通过进企业、入校园方式,对出国务工人员和留学生这一庞大的群体进行安全防范教育,对于“走出去”的企业“不培训就不派出”,帮助民众提高自我保护和安全意识。
“如果把出国比作游泳,那么国家保护可以比作水情、天气预报以及发生意外后的救护,但是要真正做到安全,还要靠自己学会游泳。”王宏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