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在口腔内科见到朱仲礼医生时,这位有30年从医经验的大夫身着白大褂,淡蓝色口罩的上方只露出一双锐利的眼睛。瞥了一眼开口说话的记者,条件反射式地鉴定为“有龋齿”之后,他就面向自己的工作台,再也不曾转身。这一坐,就从早上8时持续到中午12时40分。
午休时间,医院里依旧熙熙攘攘,候诊区里病人和家属“填”满了所有的塑料板凳。朱医生一边吃着“打包”来的盒饭,一边娓娓道来。
一上午接待了20位病人
记者:一个上午,您总共接待了20位病人。4个多小时,动作机械般定格、重复,只在病人更换时偶尔抬头,不接电话、不喝水、甚至不上厕所。平时也都是这样?
朱仲礼:即使这样,上午的26个号子也只看了20个,剩下的病人只能延到下午。我每周工作5天,周一是普通门诊,周二、周三、周五是专家门诊,只有周四的预约门诊较为空闲。
每天的工作就是你看到的这样,屁股一坐,再也不能抬起来,晚上一般要忙到快7时。这么多病人在等着,要是做点私事,心里都过意不去。每个月,我还要抽出两个周末义务参加“周末专家门诊”。
周一普通门诊时,这里连站的地方都没有,里外全是病人,速度一点都不敢慢下来。
经常有病人抱怨等候的时间太长,问诊时间太短,嫌我们检查、解释得不够详细认真。你知道每个病人门诊的时间超过10分钟,外面的病人会怎么样?反复闯进来催促,个别脾气暴躁的会直接吵闹“怎么还不出来”?
其实,作为医生,我也想尽量做到仔细检查,与病人详细沟通。因为医疗的一部分就是对患者的抚慰,但抚慰需要时间,不是两三句话可以完成的,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很难进行情感沟通。外面队伍排得人山人海,后面的病人受不了,医生不可能再延长问诊时间。
中国的病人都习惯于进医院挂号、看病、做检查一个上午就能搞好;实际上,在国外,看病首先要预约,一般得约到1个月以后,做检查也非常慢。我接触过在国外留学的年轻人,为了看牙齿,甚至不远万里乘飞机回来。为什么?国外看牙医价格太贵,预约时间也太长。
学医成本高 工作压力大
记者:大家都觉得看病越来越贵,病人心里最大的疑问是“我们交给医院的钱都用来做什么了?我们花了那么多的钱,为什么买不到好的医疗服务?”
朱仲礼:病人花的那些钱,并没有落到医生的口袋里。像我这样的医生,给人出门诊,普通门诊挂号5元/人,专家门诊7元/人。这一上午20个病人,给他们开出的缴费单总共不超过2000元,其中病人的大部分花费都用在买药、补牙的费用上。
例如上午那位牙龈萎缩的患者,我为她做牙龈根部的修补填充,国产材料是160元,进口材料要220元,贵就贵在填充材料上。诊疗用的先进器械、填充材料是病人开支的重点,医生为病人付出的治疗却不用花钱。这些修补填充的技术活,不同的医生差别很大,手工却是不收钱的。而我们的医疗设备、医疗器材以及药品所收上来的费用,大部分都给了公司。医生也在给医药公司打工!
都说医院“以药养医”,每年财政给医院的拨款最多也就仅够给全院医生开2个月工资,大型的诊疗仪器动辄几百万,公立医院靠什么购买先进的医疗器械?医生的工资怎么发?不依靠药品销售、器械检查收费,根本无法维持医院的正常运行。
公立医院的人力不值钱,学医的成本却越来越高。现在的年轻人要经历7年、8年甚至10年的专业学习,才能在浙医二院当医生。进入这个行业需要付出的青春和学费的成本都太高昂,但医生的收入却是中等水平,还要牺牲周末、假期,乃至春节的连续值班。
医院级别越高,工作的压力就越大。牙医已经很忙,但还是不能和一些外科大夫相比,外科医生常常是做手术忙一整个白天,然后接着上夜班,写病历、抢救病号,折腾一夜,第二天又照样上班,连续36个小时不休息。熬死熬活值夜班,每人每晚才50元夜班费。
最缺是信任 最难是沟通
记者:上午那个来看牙的老太太,因为医生给她开的药品和以前不同,就一直跟在一个女医生后面询问“为什么原来用的便宜药换成了贵的”,走哪跟哪。看得出来,她并不信任医生。还有一位患者,觉得自己只是牙龈发炎,反复质疑医生让他拍片。在一些医院甚至出现“医闹”,您觉得现在医患关系紧张,主要是谁的责任?
朱仲礼:医院的检查项目很多,医生会挑他认为有必要的给病人做。有时,病人觉得是口腔发炎,其实有可能比这严重许多,不能用生活常识来判断一个检查是不是有必要。
人在生病的时候,往往比较脆弱,有时会把医生当作精神寄托,病人问你“到底能不能给我治好?”,但医学领域里,“药到病除、包治百病”这种事情其实根本就不存在。
医患关系紧张,双方都有责任。病人来闹,是因为医疗不顺利。有的时候的确是医生的责任心不够,工作有疏漏;有的时候是态度不好,解释不到位;有的时候是给病人的预期太高,结果最终没达到。
我从医30年,经常和新同事说,医生对患者的关爱就体现在对他们病痛有所理解,如果你能把他们当做你的父母、兄弟姐妹、孩子,甚至能够感同身受他们的痛苦,你的措施就会从病人出发,这是我们的天职。有的时候,也会遇到一些蛮不讲理的病人,再怎么解释也无效,但大部分患者是通情达理的,工作做到位了,他们也能够理解。
当然,如果我们有非常完善的医保制度,国家能提高医生问诊的待遇和专业技能的待遇,药品能公平竞争进入市场,药物能因渠道畅通价格低廉……或许紧张的医患关系能够化解,也就不用再把原本属于制度的问题,直接推及到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上去。
- 杭一精神病人被馒头噎死 患者家属向医院索赔63万
- 创新纠纷处置机制 宁波医疗纠纷协商调处成功率86.6%
- 王国荣:山寨救护车,哪来的生存空间
- 乡乡都有医疗老娘舅 诸暨“医调会”巧解医患纠纷
- 乡乡都有医疗老娘舅 诸暨“医调会”巧解医患纠纷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