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03日讯 温州民间资本,曾一度被外界视作洪水猛兽,肆意而行、桀骜不驯。
但回溯其生长脉络,可见一条民间资本与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的清晰轨迹。“最初若没有七大姑八大婶凑钱,怎么办得起家庭小作坊。”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协会秘书长王巍直言,“温州民间资本直接地、有力地促成民营经济从萌芽到壮大。”
时至今日,不论褒贬,有一点却是共识,即应对民间资本,不是“堵”,而是“疏”。
面对民间资本多、投资难;中小企业多,融资难的问题,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旨在引民间资本之丰沛水源,建水库、凿渠道、设闸门,因势利导,流向实体经济之田,浇灌实业发展之树。
自试验区获批一个月以来,温州展开多项创新尝试,意在“引金融水,浇实业田”。记者梳理出试验区里金融水的流向示意图,看看民间资本如何从“地下”流到“地上”,干涸的实业田又将如何获得金融水的滋养?
建水库——
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
长期以来,陷于出路之困的温州民间资本左冲右突,四处寻找投资机会,一度背负“炒”的骂名,如击鼓传花般的“钱生钱”游戏,将民间借贷拖入失控的边缘。
民间资本阳光化、规范化,无疑是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最重要的任务。
第一步,便是让潜伏的民间资本“浮”出水面,进入一个信息公开、操作规范的水库里。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由此应运而生。让我们看看这个中心是如何运作的——
掀起“红盖头”
4月26日,位于鹿城区东明路的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掀起了“红盖头”,它以公司化形式运营,注册资金600万元,由14家法人、8个自然人发起设立。
“中心相当于一个平台,为民间资金供求双方进行直接借贷交易提供登记、公证、评估等综合服务。”登记中心负责人徐智潜介绍,目前已入驻4家融资中介机构及相关配套服务机构,除了提供一个汇集和发布资金供求信息的平台以外,还要求进驻机构将已对接完成的借贷信息在中心统一登记备案,集中管理。此外,已经在场外协商一致的民间借贷双方也可自愿来中心进行免费登记。
民资“浮”上来
在市区数码城开店创业的胡先生“结缘”首笔成交登记,通过中介机构以1.6%的利息获得5万元融资,用于经营。开业首日,到中心前来咨询人数达50人,其中借出意愿登记人数24人,合计金额7065万元;借入意愿登记人数7人,合计金额740万元。
目前,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分为成交登记和需求信息登记两种。成交登记包括个人对个人、个人对企业的借贷,在提交相关借贷证明材料,完成审核后,即可在中心登记。除了成交登记,中心还为用户提供需求信息登记。
借贷“踏实了”
在温州这样一个“熟人社会”,亲朋好友借款往往习惯私下协商。如今民间借贷阳光化、公开地“登堂入室”,市民最关心的问题:登记不登记有啥区别?有什么好处呢?
一是征信系统有保障。以前的民间借贷是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私下协议,一旦借款的一方没有能力还款,贷款方会非常被动。“通过在我们中心登记,借款方一旦有逾期还款等不良记录,都会被记录在册,影响他今后的借款资信,无形中就增强了他们还款的意愿。”徐智潜说。
二是借款法律有保障。过去的民间借贷往往只是打个借条,或者仅仅是口头协议,无法受到法律保护,一旦借款方赖账,举证将相当困难。而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类似公益机构,为借贷双方提供第三方的公证与备案。
开渠道——
民资管理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股权投资、个人境外直投
治水的关键在于“疏”。如何疏?
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的12项主要任务中,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依法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改制为村镇银行”。这条被各界给予厚望,被解读为“民间资金进入金融领域的通道就在于此。”
其核心即是,在民间资本与实体经济之间开凿多条渠道,引民间资本之水流向正确的方向,纾解中小企业之渴。
渠道的一头,将是金融“输血”实体经济的能力更强,使中小微企业血脉畅通、茁壮成长;渠道的另一头,则让长期游走于灰色地带、屡屡在“玻璃门”和“弹簧门”前碰壁的民间资本,有了一个阳光化、规范化的出口。
让我们以民资管理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为例做个详细的样本解读——
民资管理公司:
是新平台,不是“四不像”
当前,一个先锋性的试验事物正在探索中。
近两月,瓯海信通民间资本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乐清东铁民间资本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先后开始试营业,用瓯海信通负责人孙啸翔的话说,就是“不断地尝试,把如何管理民间资本,如何对接实体经济的路试出来。”
民间资本管理公司被定义为“是经批准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开展资本投资咨询、资本管理、项目投资等服务的股份有限公司”。其注册资金不低于500万元,试点期间,注册资本上限不超过1亿元。资金主要用于对县辖范围内的企业法人、自然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及其项目进行投资,以投资方式投放的资金可以根据被投资项目的盈亏情况按比例共担风险、共享收益,也可以约定固定回报率的方式获取回报。
上述表述可能过于书面化,用乐清东铁当家人王建新最初的疑惑来表述,就是“它既不是银行,也不是小额贷款公司,那么它应该成为什么样子的新机构呢?”
在孙啸翔看来,民资管理公司的功能比较灵活,既可对企业进行股权投资,也可以做项目固定回报投资,它或许应该是介于小额贷款公司和股权投资公司之间的一个新平台,帮助中小企业与民间资本投资对接的一个新平台。
瓯海信通民间资本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试营业一个多月来,已经完成多个项目的投放,总投放资金已经达到近2000万元。投放项目第一单是瓯海当地一家眼镜深加工企业,该企业之前一直委托其他企业加工眼镜镀膜,现在自己有技术了,想自己投资建设一条镀膜生产线,但苦于没有资金。
“一条镀膜生产线大概要投入1000多万元,这家企业能抵押的资产都抵押给银行拿贷款了,面对一大笔资金缺口,他们找到了我们。”孙啸翔表示,在经过前期会计、审计以及行业专家等实地考察等流程后,瓯海信通的投资决策委员会进行了股东投票,最终一致通过对该眼镜企业投资500万元,采用固定回报的投资方式,投资收益率为年化12%,如果效益不错,再考虑股权投资。
那么,手握大笔闲钱的老百姓有机会投资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吗?
孙啸翔表示,根据相关规定,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的资金来源,除了股东资金外,还可以以股东额外增加的投资资金和以私募方式向特定对象募集所得的私募资金作为主要资金来源。
在孙啸翔看来,私募资金的来源必须是特定的投资者,这类投资者有足够的闲钱,而且征信记录良好,此外还应该有一定的投资以及风险意识。按照指导意见的规定,单笔私募资金金额不能超过资本净额的10%,也就是1000万元,出资期限不低于3个月。
“我们所有的投资都是有合同作为依据的,而且上报给当地金融办,这是实实在在的资金阳光化、用途阳光化、收益阳光化。”孙啸翔表示。
小额贷款公司:
有渠道就有更大梦想
此次温州金改“十二条”中,除了可能放开村镇银行的民资门槛外,还开了一道口,“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以转成村镇银行”。
早在2008年小额贷款公司开始审批的时候,温州就已经有大批民间资金涌向这个金融服务业的小开口。目前,温州已经开业的小额贷款公司共有28家,均由实力雄厚的企业牵头发起。
小贷公司有着“船小灵活”的优势,成为银行体系之外对“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的有力扶持,其贷款投向非常明显,80%投向小企业,10%投向纯农业,10%投向其他,被称作是为“三农”和小企业量身定做的小金融机构。
“小额贷款公司的优势主要集中在效率快、门槛低,一笔贷款最快3个小时便可办理。”鹿城捷信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位信贷员表示。
“小额贷款公司走的是剑走偏锋的信贷路线,也是对中小企业不可或缺的支持。”市金融办表示,温州今年要推出30家小额贷款公司,近期有7家小贷公司主发起人进入招投标程序。力争经过三年的努力,建立起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新格局,有效解决三农和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形成试点进程全省领先、经营业绩全国一流的“温州小额贷款公司板块”。
设闸门——
地方金融监管体系
若把金融监管体系视作一张光谱,此次温州金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把光谱上的空白点补全。
过去的金融监管,主要集中在“一行三会”,即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国务院参事室特邀研究员保育钧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要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首先要让监管下移,上下结合,使“一行三会”和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结合起来,支持基层的金融创新。
“温州的金融改革,要充分发挥地方监管体系对基层金融创新的引导和管理,这点很重要。”保育钧反复说道。而温州自去年起,就已经着手建立金融监管服务中心,肩负这一重要使命,意在补足“一行三会”的监管空白点,设立行之有效的“闸门”,更重要的是,服务于金融创新,激发民间活力。
记者 张佳玮 潘颖颖
- 《金融试验区》特刊今天出版 助推温州金改
- 专家把脉献策:温州金融改革如何破题?
- 温州吹响“金改”号角 中国民资期待春天来叩门
- 引金融水浇实业田 温州发展实体经济动员大会召开
- 项俊波:支持温州民资发起设立区域专业性保险公司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