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会天天报
·更强更富更和谐 浙江再次扬帆驶向五年新征程
·从最美司机吴斌说开去 省党代表热议浙江价值观
·先锋性、凝聚力、精神气 党建是浙江发展的第一基石
·"三个浙江"、"三个强省"描绘未来五年美好发展蓝图
最新动态
·中共浙江省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委简历
·赵洪祝同志简历
·夏宝龙同志简历
·李强同志简历
·任泽民同志简历
·王辉忠同志简历
·黄坤明同志简历
·葛慧君同志简历
图说党代会
大学生代表畅谈人生观言犹未尽
热烈鼓掌
珍贵留影
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参加选举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专题聚焦 > 省十三次党代会 > 媒体聚焦 正文
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浙江样本之十六 春在千门万户中

嘉兴:社区拔河比赛。
 

建德:乡村舞蹈队在行动。

瑞安:社戏暌违廿年后,居民又闻瓯剧声。

  浙江日报讯

  会馆走来新型农民

  阅览室里,琳琅满目的图书整齐地摆放着,卷着裤腿的农民在静静地读书看报;多媒体教室里,布满老茧的手在认真地记着笔记;音乐室里,二胡悠悠,笛声阵阵,声声入耳;室外的灯光篮球场上,年轻人正在用力奔跑着,尽情地挥洒着汗水……

  眼前的一切,给人置身于大学校园的感觉。但这里,却是记者在黄岩区院桥镇繁荣村农民学习会馆看到的景象。

  “从村头到村尾,从村南到村北,只要走上15分钟,就能和城里人一样,听讲座、学技术、健身休闲、篮球乒乓羽毛球,样样都有。”说到农民学习会馆,繁荣村党支部副书记、馆长何振世满是骄傲。

  短短几年,这个昔日破旧的老仓库,和着全省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节拍,摇身一变成了黄岩区乃至台州市的第一家农民学习会馆,成了农民求知求乐的精神家园,奏出了一曲优美的乡村文化之歌。

  牵手,一拍即合

  黄岩地处东海之滨,为改革开放的先发之地。早在上世纪90年代,这里就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繁荣村,也因为生产工艺品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经济的繁荣,会带来文化的繁荣,但它有一个滞后期,更需要人们文化意识的觉醒——文化自觉。在繁荣村,这样的文化的贫乏同样如是。何振世说:“虽然村里富起来了,可是没什么像样的文化设施,村民没地方可去,只能在家看电视,一时打牌搓麻将,赌博成风。”

  村支书郑兴池,当时还是村宣传委员的何振世,看着也是格外担心,“我们繁荣村素来民风很好,现在口袋鼓起来了,脑袋却开始瘪了。”

  2008年底,主抓文化工作的区委宣传部,在全区开展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调研时发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滞后,文化设施陈旧老化,对农民缺乏吸引力,文化在农村难以生根,已经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突出问题。

  同样的困惑,让各方一拍即合:建立农民学习会馆,搭建农民学习交流新平台,让它成为新型农民的摇篮。

  要建农民学习会馆,钱从哪里来?黄岩区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村里出一点的办法。政府对会馆的投入,不是直接给钱,而是采用“以奖代补”机制,最高奖8万元。

  “奖”和“补”一字之变,激发了农民学习会馆的热情。“听说区里出台了扶持政策,村里马上召开党员会、村民代表大会、村两委班子会,一致决定:马上装修改造村里的老仓库,建学习会馆。”

  说干就干,村民筹钱,企业捐款,郑兴池很快就领着村民们筹到了40万元钱。2009年新年一过,他们就马上动起手来,村民们个个热情高涨,15天时间就让老仓库旧貌换新颜,“3套音响、3000多册图书、乒乓台球桌、多媒体教室、室外篮球场和舞池,还有各种各样的健身器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区委宣传部则将科技、农业、卫生、宣传文化等系统的师资整合在一起,组建了讲师团,定期到会馆给农民上课。“农民最想听什么,就讲什么。”何振世说,每次开课前,他们都会把征求意见表发到全村400多户农户家中,课程内容有政治类、文体类、科技类、养生保健类、小学生暑期辅导类等六大类,“起码要50户人家打钩的项目才能开课。”课程内容确定后,何振世就负责给宣传部打电话,请他们安排落实授课老师。

  第一堂课是区卫生局副局长讲高血压,能容纳50人的多媒体教室被挤得满满当当。之后,中医养生、番茄种植、舞蹈培训等十几场讲座,场场爆满,附近七八个村的人也跑来听课,老仓库改造的小教室根本不够用。

  眼看会馆如此闹猛,这年6月,郑兴池召集全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一致决定:投资80万元,新建一幢能容纳近200人的教学大楼。区财政和镇里面也拿出了专项补助。原先的小教室改造成了书吧,村民随时可以进来一边喝茶听音乐,一边看书下棋上网,全都是免费。

  变化,自信健康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54岁的村排舞小组组长郑素琴,熟练地打开音响,手指轻轻一掀,欢快悠扬的舞曲《美丽人生》就回荡在村里的广场上,50多个村民踩着节拍,翩翩起舞。

  “别看现在每天人这么多,可刚开始,妇女们一到这里都是远远地望着,想跳又不敢跳,就怕被别人笑话。”郑素琴说,一开始拉人去跳舞,经常要被人说成神经病,怎么拉都不肯跳。“到了后来,这音乐就像号角一样,音乐一响大家都会自然而然靠拢过来,根本不用叫。”

  说起这些年的变化,35岁的舞蹈教练何敏敏也是很有感慨。“想不到只花了几个月时间,跳排舞就成了全村妇女们最喜爱的活动。”

  何敏敏是繁荣村人,从小喜爱舞蹈的他曾经学习舞蹈13年。村里建起了学习会馆后,他应邀担任了舞蹈老师。不过,这老师可真不好当。“刚开始的时候,她们都不肯学,连表演服也都不敢穿,说是太露了。村干部只好‘逼’着自己妻子先学,慢慢地,学排舞成了全村妇女的时尚,跳舞的队伍也从三四个增加到了上百人。只要不下雨,每天至少有四五十个人来跳,男人们也加入进来了。”

  一些变化也悄然发生。自从办了学习会馆,村民们的生活可丰富了,跳舞、敲鼓、打球、唱戏、下棋,花样可多了,既快乐又健康。村民孙冬彩身体原本一直不好,脚凉、关节痛,以前每天吃药,晚上要穿厚棉衣裤睡觉,现在每天跳舞身体也变好了。76岁的戴荷女老太太以前天天打麻将,现在只要不下雨,天天都跳排舞,她每天吃好晚饭第一个到村广场,跳两个小时回家洗澡睡觉。

  学习会馆吸引了大批村民,村民们经常一起到会馆坐坐,邻里关系更和睦了,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也逐渐减少,乡风更文明了。“以前村里老年协会有5张自动麻将机,天天不够用,现在每天连一张都凑不齐了。”郑兴池说。

  “过去,黄岩人比较排外,新老黄岩人往往走不到一块,现在虽然繁荣村本地户籍人口只有1500余人,外来人口有1800多人,但大家一起打球跳舞,搞搞文化活动,相处越来越融洽,纠纷都没了。这几年很多地方招工难,但我们招工都不愁。”村干部孙文达说。用外来务工人员安徽人杜国伟的话来说,“这里生活方便民风好,就算别的地方每个月多给几百元钱,我也还是愿意留在繁荣村。”

  未来,植根乡野

  到目前,黄岩区已经建起了124家村级农民学习会馆。面对越来越多、越建越好的公共文化设施,怎样让它们充分运转起来,让农村文化活动真正“热”起来?

  政府搭台,农民唱戏。只有激发起农民自己的活力,让他们成为文化的主人,农村文化才能真正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于是,把讲台让给农民,把舞台留给农民,把自主权还给农民,让农民自己来管理,成了黄岩人的新选择。

  一开始,学习会馆大部分课程都是由区委宣传部组织安排,到现在,有将近一半的授课老师是农村的文艺能人、农技带头人、种养殖大户。除了在会馆的多媒体教室上课外,更多的课堂设在了田间地头、广场舞池,甚至在农家灶头上。

  在北洋镇联群村,有一所最奇特的讲堂。它的主讲老师年龄最大,它的办学成本也最低,全年就是30度电,但它的办学效率却最高,一个月六堂课,堂堂座无虚席。它就是由88岁的潘深河老人自掏腰包、自编教材建起的“潘深河讲堂”。“听得懂,记得住,每堂课我都喜欢。”村民李玉梅说,老潘上课总是用讲故事、唱歌、顺口溜、三句半的办法,讲一些大家关心的政策和生产生活知识,听起来就像和家里人拉家常一样亲切。

  在黄岩,像潘深河老人这样土生土长的乡村文化大使共有169位,他们以身边人、身边事为题材创作,给农民上课,教育引导身边人。

  舞台的主角也是农民。在黄岩,每一次的农民学习会馆文艺擂台赛、农民合唱节、农民艺术节、农民舞林大会、卡拉OK赛,农民都是从台下走到台上,既当观众又当演员。太极拳、舞狮、舞龙、高跷、魔术、武术、唱歌跳舞,个个都是像模像样。

  农民学习会馆的管理权,也全部交给了农民自己。村长、书记是名誉馆长,分管文化的村干部担任馆长,还有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的组长,个个都是本村村民。安排什么活动,都要农民自己商量着定。

  看看繁荣村学习会馆5月份的活动:1号门球活动,2号乒乓球,3号围棋,4号太极拳……每一天的活动都没有落下。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就是这一次次的文化活动,串起了乡野之间零散疏离的个体,滋养着一方的文明,也培养了一个个爱学会学的新型农民。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约访学者

  蒯大申: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

  杨建华:浙江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浙江省社会学会会长

  黄健: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导

  蒯大申:培育共同价值观

  公共文化活动不仅仅是满足娱乐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通过公共文化活动形成公共空间,形成公共文化生活和对公共价值的认同。

  为此,公共文化活动应当以群众主动参与、广泛参与和自我管理为主要特征。首先,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需求的表达、意见收集、社会评估的机制,保障公民公共文化需求的表达权和公共文化决策参与权。

  其次,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治理结构,保证其非营利和公益性的性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再次,改变以往行政化的财政资金投入方式,使各级政府投入与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转换机制、增强活力和改善服务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整个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

  杨建华:尊重农民主体地位

  政府对文化建设的投入虽然年年增长,但与老百姓对公共文化产品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相比还显得短缺,特别是在农村,农民看书难、看电影难、看戏难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缓解。因此,今后一个时期我省要着力构建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一,强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到2015年,全省基本形成15分钟文化服务圈,保障广大群众文化权益。

  第二,加快推进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按照国家县有两馆(文化馆、图书馆)、乡有一站(文化站)、村有一室(文化室)建设的要求建设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县、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

  第三,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要大力发展农村民办文化,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黄健:文化融入群众生活

  公共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方式,特别是通过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在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中,让文化融入人民群众生活,进一步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全社会共同的价值理念和理想追求,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政府要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软、硬件的建设狠下功夫,着力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充分地享受现代公共文化的文明生活。

  公共文化服务大事记

  2003年我省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试点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进一步打破大包大揽的“文化事业”发展模式,重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集中更多的财力、物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2004年我省以浙江省博物馆为试点,率先在全国实行国办博物馆面向社会常年免费开放。

  2005年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作出《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提出要大力实施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等“八项工程”。同年,钱江浪花艺术团组建成立。

  2006年起至今,省政府连续6年把送文化下乡活动列为“为民服务十件实事”之一。

  2007年12月1日起,浙江省图书馆宣布取消借书证年费,成为全国首家实现免费开放的省级图书馆。

  2008年省委制定实施《浙江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明确提出要率先建成覆盖全社会的、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009年文化部全国农村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在嘉兴举行,对我省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给予充分肯定。

  2010年省总工会与省文化厅联合下发《浙江省“文化共享工程进企业”行动实施意见》,要求在3年内创建1千家进企业示范服务点和1万家职工电子书屋。

  2011年《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决定》发布,要求继续深入推进包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内的“三大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八项工程”,重点实施包括重大文化设施建设计划、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提升计划在内的“十大计划”。同年,《浙江省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发布,要求加快构建“全覆盖、高水平、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亮点纷呈看文化

  杭州:运河文化滋养心灵

  @拱墅区居民范渊琳:走在古老的运河边,看着生机勃勃的现代化城市,让人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动!

  上世纪90年代初,拱墅区提出了打造“运河文化”品牌的理念,将沿线景观串珠成链,把这条曾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深刻影响杭州的历史长河打造成文化长河,愈加持久地滋养着这座城市里人们的精神和心灵。

  嘉兴:城乡一体化图书馆

  @嘉兴余新镇农民余跃明:平时工作忙,也不能经常去市图书馆,自从镇上建了分馆,我就成了那里的常客。

  5年来,嘉兴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在经过乡镇图书分馆、村(社区)图书流通站、数字图书馆等建设项目后,已实现“全面开花”,超百万农村读者近距离“悦读”,数字图书馆日点击率近1.5万次。2011年,全市各级图书馆共迎来225.3万读者,其中乡镇图书分馆到馆人次113万。

  湖州:公共文化设施丰富

  @长兴万朗集团员工张步英:这里天天都有免费电影,我只要不上夜班,都会赶来看。

  2001年—2004年,长兴县财政总投资3.5亿元,相继完成了文化广场会展中心、图书馆、大剧院、台基山文化遗址公园等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除重点文化设施项目全部由县财政投入外,全县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增幅每年不低于正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并根据经济发展逐年递增,各类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年度经费都能按时足额拨付。

  绍兴:民间职业剧团火爆

  @嵊州群艺越剧团团长石国荣:每年10个月的演出时间,基本年初就排满了。

  至去年底,全市共有101个民间职业剧团,从业人员4000多人。民间职业剧团拥有广阔的演出市场,常年流动于江苏、福建、浙江、安徽、上海等省市的农村、山区和海岛,演出场次在3.5万场左右,年演出收入4500万元。

  宁波:群艺馆里群星闪耀

  @古典舞蹈班学员刘霞:在“群星课堂”里,我得到了系统的专业培训,就像海绵一样,吸收很快。

  2007年,宁波市群艺馆提出了艺术培训“零门槛”的工作思路,尝试免费的群众艺术教育。几年来,群艺馆着力打造“群星”系列品牌,包括“群星舞台”,“群星课堂”、“群星展厅”等,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涵盖了公益培训、展览展示、文化交流等方面,实现了文艺培训零门槛、艺术享受零距离、百姓明星零接触。

  舟山:海洋文化吸引游客

  @岱山县东沙镇民间收藏家赵行法:“游客的到来不仅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更说明岱山的海洋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传播。”

  2003年以来,岱山县投入5000多万元,在全县境内建起了海洋渔业博物馆、台风博物馆、灯塔博物馆、岛礁博物馆、海防博物馆、盐业博物馆等6座海洋文化系列博物馆。到岱山看台风、看世界著名古灯塔、看渔业兴衰史、看盐业发展史等已经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参观游客达35万余人次。

  台州:“百分之一”文化计划

  @临海市上盘镇岙里村村干部:5年前这里还是垃圾场。政府给予一定补助,村民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建起了高标准的文化俱乐部。

  自2005年12月底,台州市开始实施全国首创的“百分之一”文化计划以来,已经成功开展了三批示范项目的建设,共建成了35座城市雕塑、2条文化长廊、8座景观凉亭、2个网球场、1家阅览室等项目以及举办了首届少儿绘画大赛,共吸收社会建设资金9000多万元,取得了城市公共文化艺术设施建设的新成果,活跃了群众的文化活动,体现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群众享用的建设思想。

  衢州:民工自己办文化报

  @浙江建工集团严富林:咱们民工终于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报纸了!

  《民工文化报》是由衢州市群众艺术馆创办的一张专门办给民工阅读的报纸,关注民工生活,反映民工心声,维护民工权益,展示民工才艺,满足民工精神文化需求。该报每月一期,每期印数一万,免费送到企业、工地、车站、社区等民工工作、生活和流动较为集中区域,赠送给民工朋友。

  温州:“温州合唱”遍地开花

  @温州合唱团智慧邹跃飞:要做就做最好的,我们的合唱团,要代表温州最高的合唱水平,要参加省、市乃至全国的合唱赛事。

  以温州市合唱协会、温州市群艺馆领导的温州市合唱团分为女声合唱团、混声合唱团、老年合唱团等多个分团。市政府每年投入大量的经费,来充实合唱团的发展。温州几乎每个县市区都有自己独立的合唱团,各个单位也开始成立自己的合唱团,使合唱在温州遍地开花。

  丽水:文体广场自娱自乐

  @莲都区居民陈云禄:政府这么支持群众自娱自乐的广场文化活动,让文体广场成了大家最乐意去的地方。

  截至2011年,丽水市区已建成60个“天天乐”文体广场,每个站点每天都有戏曲演唱、太极、排舞等多种文化活动。“天天乐”文体广场市民日均参与人数超过万人,催生出上百个优秀的民间文艺团体。

  金华:农民工艺术团升级

  @白云街道莲花山社区五马塘村村委会主任王六忠:外来民工艺术团是我们文化活动的“升级版”。

  从2006年开始,东阳市先后在杨家、五马塘、大田头、付店四个农民工聚集村(小区)建立了“农民工文化活动中心”,这是东阳打造“30分钟文化圈”的一个载体。从2009年开始,东阳市投入3000多万元,建起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级区域文化活动中心、村文化活动室、外来民工文化活动中心等四级文化场所,让城乡群众和外来民工走出家门,就可以到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参加文化活动。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我要注册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稿件
·“科学发展看浙江”系列报道之七 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丽水对口支援新和县食用菌产业发展项目引央视关注
·浙江省召开现场会 要求加快现代物业服务业发展
·党建成浙江翔盛的"红色动力" 让企业发展更有后劲
·党建成浙江翔盛的"红色动力" 让企业发展更有后劲

 

Copyright © 1999-2015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