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04日讯 《周礼》有“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的说法,从远古到现代,建设一个家家富足祥和,人人各得其所的和谐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
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和谐社会四个大字,开始深深刻进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就曾一再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2011年全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现场推进会上,赵洪祝进一步指出,基层是社会管理的重点、难点,也是社会管理的起点、支点。
这些就是今天我们体悟浙江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语境。
和谐社会,浙江如何践行?我们有一大摞的成就可以罗列:居民生活步入全面小康;社会事业均衡快速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体系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初步确立;社会结构加快转型;社会管理不断加强与创新;社会改革深入推进……
这一系列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浙江这列高速列车注入了和谐的内涵。而在每个普通的浙江人看来,和谐浙江,更来自身边一个个具体、生动的现实体验——
市民之家里的一站式窗口,提供一份贴心服务
一个省市能否保持在发展的快车道上,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政府机关的工作效率。
“杭州的发展靠什么,还不是靠一个个项目?人家来投资,我们还不能高效率地审批,不能高效地把项目转化为生产力,谈何发展?”新世纪前,多位省市领导都有过类似慷慨激昂的表达。
于是聪明的浙江人动起了优化手术,最初的办法只有四个字——圆桌会议。把相关部门放在一条流水线上,前后互相监督,地位平等,也就没了相互扯皮。
浙江在这方面的创新和改革始自2000年:在杭州市解放路的六一针织厂一个两三百平方米的大厅里,包括发改委、建委、环保、规划、卫生等部门的人都在这里派员设窗口,专门集中办理投资项目审批事项。当年10月18日,杭州市投资项目集中办理中心正式运行。开办首日,全天共受理建设项目49项,现场办结13项——这便是杭州市行政服务中心的前身。
投资项目集中办理中心大受欢迎的局面,也让杭州重新陷入了思考。
既然能让投资者享受一站式服务,为什么普通市民不能享受一站式办事?于是,市民之家应运而生。市民之家能办成什么事?简单地说,12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危冷暖。
几年时间里,“中心”几度搬迁几度扩容,政府服务的姿态更加谦恭——2005年,“中心”搬到人流量更大的和平国际会展中心,并新成立杭州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杭州市行政服务中心。
2009年10月18日、2010年10月18日,市民之家和市行政服务新中心先后在钱江新城正式启用。
从最初两三百平方米的办事区域到现在总面积4万平方米左右的市民之家和市行政服务中心,功能早已超越了最初的投资项目集中办理,光是市民之家,就有133个窗口,25个部门现场受理,能办理283个具体事项,从市民卡到出入境证件,皆为一站式。
对等的办事关系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这一点体现在实处,变成了每个窗口前的评价器。正是这个评价器,让投资者钱伟“底气足了”:“以前办事还得看人家脸色,现在不一样了,再拖拉,给你个差评!”
让百姓办事更方便,这是一种和谐。
斑马线前一脚刹车,换来一项乘数效应
说到杭州的礼让斑马线,是浙江人颇为自豪的一点。
早在2005年,“人行横道前礼让行人”就列入公交集团规章。2006年底,西湖交警大队联合杭州公交一公司,推出杭城首条“文明礼让示范公交”线路,公交11路。
交警马进回忆起当时推进这项措施的动因,一句话让他印象深刻:“无论你去任何一个城市,首先给你的第一印象就是城市交通,一座城市的交通状况,是城市文明的缩影。”
政策开始由上而下推行:2007年,公交集团制定了《公交营运司机五条规范》,“五条军规”中明确规定“行经人行横道时减速礼让”,从制度上保障“礼让”。
从2010年起,杭州以打造“交通文明示范城市”为目标,杭州交警下定决心,要在机动车人行横道前,使“礼让”真正融入到勾画和谐浙江的笔墨中去。而要实现良好秩序的关键是交通参与者,是“人”。于是从2010年起,在推进《杭州市打造交通文明示范城市三年规划》的过程中,杭州交警借鉴国内外交通管理的成功经验,选择从“礼让斑马线”入手。
杭州公交集团客运部副经理林建华说:“如今公交车司机看到斑马线就减速、停车,这已经成为习惯,形成条件反射。”公交车带头礼让,发挥了“乘数效应”,带动了出租车、私家车礼让。
斑马线前主动礼让,渐渐成为杭州司机的新风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遵循“321”操作法:看到行人,30米外就要松开油门减速;20米外,车速减到15公里/小时;10米内,必须停车。
礼让是互相的,文明的传播更加需要传递和体谅。2011年,省委书记赵洪祝对“礼让斑马线”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车让人、人守规”的号召,要求行人在参与交通时同样也要严守交通法规。
如今,杭城的许多斑马线前都增设了行人“红灯不越线”报警系统。“在倡导机动车文明出行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将行人的出行行为慢慢规范起来。”马进说,杭州计划在斑马线成功试验的基础上,还将对非机动车停车越线进行提示。
温暖还在延续,但制度更加完善。 让市民上街更安全,这是一种和谐。
高峰期一错一限,寻找一纸“治堵”良方
拥堵是城市在发展中遇到的通病。
杭州如何治堵?这个话题,杭州从未停止过研究。从西湖景区单双号限行,到潮汐车道;从征收拥堵费,再到总量限制。有的已经付诸实施,有的还停留在研究阶段。
去年10月份在杭州举行的第八届全国残运会,给了杭州一个新机会。
举办这种全国性的活动,自然涉及到交通组织调整。北京举行奥运会期间,交通组织也发生了重大调整。残运会开始前不久,一份核心内容为“错峰限行”的《杭州市“迎残运、保畅通”百日大行动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被放在杭城各大媒体的显著位置,倾听百姓的意见。
事实上,关于这件事,杭州市政府内部以及相关部门也进行了多次讨论,也有许多不同的声音:要不要这么大规模的错和限?会不会对市民的日常出行产生很大的影响?要不要长期坚持?
显然,民意才是最重要的。民调显示,杭州实施错峰限行,得到了74.2%受访者的认同。
错峰限行实施一段时间下来,效果不错。交警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10月9日晚高峰和10日早高峰,机动车辆平均时速分别达到了33.3公里和30.6公里,与国庆前一周高峰时段平均车速相比,早高峰车速提升较为明显,达到13.3%。
残运会结束之后,摆在杭州面前的是另一个问题:错峰限行,要不要继续?
还是要老百姓来说话。今年初,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出具的评估报告说,尽管错峰限行造成一定影响,但私家车提速了,公交车跑得快了,出租车运行效率也提高了,更重要的是,错峰限行,赢得了超过8成的支持率。
让马路通行更顺畅,这也是一种和谐。
- 如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长三角法院系统深化司法协作
- 喜迎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扶贫创新助低收入农户致富
- 城市升级大平台 绍兴实施“新三年建设计划”述评
- 谱写美好新篇章 献给即将召开的省第十三次党代会
- 辉煌浙江红色经典——浙江省历次党代会回眸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