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6月17日电(记者余靖静) 浙江的教育部门和一部分学校正探索用个性化课程设置、开放式选课等方式,希望能为每个孩子创造适合他的教育,以此改变当前学生负担过重、学习兴趣低下、信心不足的问题。
记者17日从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了解到,至2012年6月,该省已有两批、共19所中小学成为浙江省教育科研孵化基地学校,即“解放学生”联盟成员。其中小学15所、初中3所、高中1所。
据介绍,加入“解放学生”联盟的学校被赋予一定的课程设置权、自主开设特色明显的学科课程;可以减少国家课程规定的课时数、腾出时空开展一些更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教育教学活动;学校被允许不参加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实施的“质量监控”或“检查”;教育行政部门给予学校政策和经费上的支持等。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展画说,“解放学生”是把学生个性发展作为第一位,教育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创造条件,而不是用一个标准来塑造所有的学生,人为消除他们之间个性的差异。
据了解,削减文化课成为该联盟成员学校的一致方向。与此同时,学校在新课程开发上通过向孩子和家长、老师征集点子等方式,强调动手操作,尊重学生兴趣和需求。
联盟学校的多位校长告诉记者,“解放学生”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放羊”,相反,改革后,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被激发,学习成绩相应提高,甚至在区域教育质量检测中名列前茅。
杭州市采荷第三小学两年来已开发了30多名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这种类似于大学里的“选修课”的机制,自由度大、课程负担小、深受孩子们喜欢。该校校长黄升昊说,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从小抓起,在小学的六年中,需要让孩子慢慢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做什么。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不断追求、发现和创新。
台州温岭横湖小学让孩子们上午学习文化课,下午安排基础活动课和选择拓展课,改革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较高。该校校长金维明说,调查显示,其中“很有兴趣”和“较有兴趣”的占95.8%;92.5%的学生认为培养特长会对自己的学习产生促进或帮助作用;关于学习负担,学生明确认为改革后增加的为0.3%,认为减轻的占84.3%。
浙江省教育厅基教处表示,学校教育正孕育着创新的强烈冲动,而改革不时会触及机制体制问题,如果固守传统,必然浅尝辄止。“浙江省教育科研孵化基地学校”这种形式,旨在进一步对素质教育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制度性障碍和瓶颈进行攻坚,探寻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制度创新和有效模式。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