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24日讯 47岁的云和农民范振荣很庆幸自己10年前的那次迁移,把家从海拔800多米高的方山岭自然村搬下来。他带着乡亲们走出大山,创出了一个叫“绿谷龙剑”的茶叶品牌。
范振荣是云和县3万多名下山转移农民中的普通一员。如今,当地近70%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实现了土地、资本、人口等各种生产要素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自2001年提出“小县大城”发展战略以来,云和人不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老路,创造了欠发达山区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范式:城市化率达6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7个百分点;全县65%的人口集中在县城居住和就业、95%的企业集中在县城,统筹城乡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初步建立。
拥有“云和师傅”称号的范振荣,已经将自己的技术传授给很多人。像他这样的顶级草根技术人才,云和有200余名。作为浙江省第一个劳务品牌,“云和师傅”每年实现劳务收入3亿多元。为让下山农民拥有一技之长,近年来,云和平均每年培训农民1.5万人次。在当地很多乡镇,农民外出劳务经济占总收入的六成以上。
打破城乡界限,推动农民向市民转化,是云和“小县大城”战略的民生指向。近年,当地加大对各项社会公共服务的投入。云和先后建成农民下山转移安置小区(点)48个,累计投入资金7.1亿元。今年新动工的大坪小区,规划建设农民公寓1166套,建成后将是云和最大的农民异地转移公寓式小区。
在云和,89.6%的学生就读于县城学校。早在2004年,当地就明确了农民工子女县城就学“同城同待遇”,与城里孩子同享优质教育资源。
云和人形象地把这种做法称作“小手牵大手”,借助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平等化,吸引大量农民进城。为了让进城农民留得住,当地同步推进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扶持木制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原本落户在郊区的企业大部分向县城集聚,到2011年底,732家木制玩具企业解决了2万名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集聚发展、民生为本,这是云和人对城市的设计和经营。自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以来,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了74%。县委书记张建明说,今年以来,他们提出推动“小县大城”到“小县名城”转型提升,营造“山水童话”特色的生态环境,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最终实现城与人的共赢。
在推动农民下山转移中,云和在土地制度、户籍制度、投资融资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他们尝试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方式创新,位于海拔700米高山上的柘园村,通过与平原地区的贵溪村置换土地,在距县城两公里的公路边建起了柘园新村,全村228人实现下山梦。云和还取消了对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各类登记项目,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城乡就业服务网络。
- 废木料废菌棒再利用 云和循环经济驶入“快车道”
- 不只“走访” 云和质监干部进村入户念好“产业经”
- 巧用空闲田巧打时间差 云和农民轮种药材和水稻
- 云和县浮云街道溪口村的油茶地里来了农业专家
- “乡情互助”巧解丽水云和流动人口管理难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