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纹螺以藻类和有机碎屑为食,它吃了毒藻后,把毒素都收集在体内,不会代谢出去。
7月8日-9日,温州经济开发区和瑞安市先后有8人因食用织纹螺出现中毒症状,其中1人经抢救无效死亡。
为此,昨天浙江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发布预警,提醒大家,夏天是食用织纹螺中毒的高发季节,大家千万不要吃织纹螺。
吃了从菜场买来的织纹螺中毒
从7月8日晚上11:52开始,瑞安市人民医院开始陆续接到食用织纹螺中毒的患者。
25岁的瑞安人项小姐是第一个就诊的。当天项小姐从温州市龙湾区海城街道社门菜场买了1斤织纹螺,全家人一起吃了,她吃得最多。大家很快感觉到了头晕恶心,于是赶紧去了医院。
涂女士也是从社门菜场买的织纹螺。虽然只买了半斤,但全家人吃后还是出现了中毒症状。涂女士因中毒最深,做了血透。
不想浪费结果丢了命
7月9日下午1点多,瑞安市人民医院急诊室又接到了一名中毒的中年妇女,当晚10点多钟因抢救无效死亡。
该妇女来自温州经济开发区,今年51岁。据家属介绍,7月8号上午该妇女从菜场买了织纹螺,先是当天傍晚烧给全家人吃。她本人,还有女儿、女婿和堂妹,4个人吃了都没明显反应。
第二天早上起来,该妇女觉得倒了浪费,于是一个人把剩下的约2两织纹螺都吃了。吃完织纹螺后的1个多小时,该妇女感觉全身乏力、四肢麻木。由家人陪同到当地医院输液,发现全身红肿,症状加重。
紧急送往瑞安市人民医院,下午1:30到达医院,当时已经神志不清,呼吸微弱;下午三点多,该妇女已经呼吸衰竭,立即为她洗胃上呼吸机做血透,但是当天晚上十一点多,她还是因为中毒过深离开了人世。
其他7人病情稳定
7月9日上午,温州市疾控中心和卫生局的专家接到通知后,立即赶赴医院做了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工商、食品药品、卫生等部门对菜场的有毒织纹螺进行了排查。
据温州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介绍,目前已掌握的中毒患者一共有8人,分别来自2个地方的5户家庭,其中2户为温州经济开发区人,3户为瑞安人,无共同聚餐史,分别在海城社门菜场、海城中村菜场和海安菜场购买织纹螺在家食用后中毒。
截至昨天下午,除了死亡病例,其他7人情况稳定,2人已经出院,5人留院观察。
目前,针对死亡病例警方已介入调查。
省食安办发布预警
2007年,卫生部曾发布公告,要求任何餐饮单位不得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
昨天,浙江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发布预警。预警中写道——
织纹螺,俗称海丝螺、海狮螺、麦螺或白螺,有些地方还称作割香螺、甲锥螺,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织纹螺科。盛产于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外形特征表现为尾部较尖,细长,长度约1厘米、宽度约0.5厘米,约指甲盖大小。
织纹螺引起中毒的主要是神经性毒素,食用后可引起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潜伏期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4个小时,死亡率极高。
织纹螺比河豚还危险
去年和今年,省食安办共发布过3次食品安全预警:去年5月27日贻贝(淡菜)、今年4月1日河豚,还有就是昨天发布关于织纹螺的预警。
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渔业处副调研员刘定康说,“在我们搞食品安全的人看来,织纹螺的危险程度要排在贻贝和河豚前面,是一种特别危险的东西,千万不能吃。”
织纹螺以藻类和有机碎屑为食,它对藻类毒素的富集能力特别强,就是说它吃了毒藻后,把毒素都收集在体内,不会代谢出去。只要海洋里面存在零星的有毒藻类,它就含有剧毒。织纹螺的毒素和河豚一样,含有的是麻痹性神经毒素。
对浙江沿海来说,梅雨前期季节一般是赤潮的高发期,而赤潮来临之前,各种藻类包括有毒无毒的藻类都会大量繁殖,这个时候织纹螺毒藻食物增多,毒性很强。所以,每年五六月份,是渔业食品安全专家最担心的时候。
所以,省食安办提醒:
1.农贸市场、菜场禁止出售织纹螺;餐饮单位禁止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应严格执行食品原料索证制度,查验原料是否符合食品卫生要求。
2.消费者若发现农贸市场、菜场出售织纹螺,餐饮单位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的,应及时拨打“96317”进行投诉举报,或向有关监管部门举报。
3.误食织纹螺后,如发生口唇麻木等类似神经系统中毒症状的,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制图李本献
怎样识别
织纹螺?
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渔业处副调研员刘定康说,织纹螺个头比较小,长度在1厘米-2厘米之间,直径在0.5厘米-1厘米之间,尾巴细而长,壳比较厚。织纹螺有个显著的特点,把螺拿起来,螺口对着自己,可以看到它的螺纹是逆时针旋转的,“天生长反骨,是坏的,”可以食用的螺类螺纹则为顺时针。
通讯员 李洲媚 记者 王真 甘凌峰
- 脸红是中毒症状 喝酒脸红的人患食道癌风险较高
- 温州一人因食用织纹螺中毒身亡 省食安办发布预警
- 温州8人食用织纹螺中毒 其中1人因抢救无效死亡
- 瑞安:接连两日有8名市民吃食织纹螺中毒
- 温州一中年妇女食用乌螺后中毒 经抢救无效身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