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8月28日讯(通讯员 李惠莉)“现在农灌线路偷电基本杜绝,电费省了一万多,更重要的是安全隐患大大减少,而且村民谁家需要用电方面的服务,村用电服务员就可以及时帮助解决。”提起近三年农村电力服务上的变化,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仁和镇葛墩村村民委员会书记陈叶根赞不绝口。而这一切变化得益于2009年以来余杭供电局开展的“村镇•电力服务共建”模式。
农灌线路无人管理的尴尬
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用电需求量的增大,农村供电服务管理矛盾日渐显现。仁和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蒋小为说,因农灌线路老化和村民私拉乱接,曾造成多起人生事故。仁和供电营业所主任陈松高分析说,由于农灌线路属于村级集体资产,计量计费表后电力设施属于个人资产,按照《供电营业规定》,供电设施的运行维护范围由产权归属确定,即农业排灌线路和农户表后设备由产权所有人自行维护。因此,村级农灌线路和农户表后线路缺少人员管理和维护,农灌线路偷盗严重,年久失修,线路残缺不全,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困难,再加上一些农户建房直接从农灌线路上接电,没有任何计量表计,导致了大量的农灌电量流失,给村一级集体资产造成巨大损失,是村里比较大的经济负担。此外,部分农户的私拉乱接,不但扰乱了正常的用电秩序,也给安全用电埋下了隐患。村级农灌线路和表后线管理存在盲区,因此村民家用漏电保护设备缺失也无人监管,影响安全供电。一旦农户家用电器和表后线老化引起漏电,一是容易造成农户外出触电;二是因农户表后线漏电使公变台区总漏电保护器经常性跳闸,影响了低压电网的供电质量。所以,创新一种能解决以上矛盾的管理模式已势在必行。
村镇•电力服务共建 仁和先行一步
浙江电力公司认真贯彻国家电网公司“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农电发展战略,以服务“三农”为企业的重要使命,积极组织开展农电特色服务,所属余杭供电局创造性提出了“村镇•电力服务共建”的构想,帮助用户解决用电设施运维难的问题,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仁和镇成为首个“吃螃蟹”的乡镇。2009年9月28日,余杭供电局与仁和镇政府与签订的《村镇电力服务共建协议》。根据协议,各村自行聘用一名具有相应资格证的用电服务员,主要负责农业生产线路和村级路灯等集体资产的建设和管理,同时维护居民漏电保护器的运行和提供表后线服务;用电服务员的报酬主要是由村委会支付,镇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助;供电局协助各村开展村用电服务员电工作业资格培训、取证,并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考核;用电服务员协助供电局做好用电监督等相关工作。
据了解,经过初审、笔试、面试、体检等层层选拔,18人成为首批用电服务员。在正式上岗之前,他们还经历了三个月的专业培训,取得电工进网作业证、特种作业证、配电线路初级工证三张证书。合格之后,由村委会和他们签订为期三年的合同。而在上岗期间,供电局每年还会组织用电服务员进行专业培训,并通过与乡镇、村委沟通,全面统一村用电服务员工作标准、工作内容,使各村建立村用电服务员日常管理考核制度。
在仁和镇花园村走访时,记者注意到,村委会门口竖立着用电知识的宣传栏,上面明确介绍了供电部门和用电服务员的各自职责范围,并配有用电服务员的联系方式,村民家中遇到跳闸、电线短路等用电问题,只要拨打这一电话,用电服务员就会上门提供检查维修服务。而村民如果对用电服务员的工作有不满的话,可以拨打监督电话向村委会或镇政府反映。
村镇电力共建模式试点已近三年,所有试点乡镇中全部完成村级群众性用电安全管理组织建设,设立村用电服务员。在安全、经济和社会等方面产生显著效益,无论是农户、电力部门、政府,还是用电服务员本身都获益匪浅。
“安全、经济、社会”效益提升 政府百姓得实惠
仁和镇花园村是个农业大村,农户主要种植绿化树苗为主,全村苗木种植面积约2500亩,是余杭区和睦植苗木面积最大的一个村。该村村主任徐忠堂对村镇电力服务共建也是赞不绝口,他说,共建活动相当成功,达到了互利互惠的效果。实施过程中老百姓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通过“村镇•电力服务”共建,新农村建设电气化改造中各方积极配合,分工明确。改造速度快,质量好。花园村是余杭区电气化改造的试点村,改造中运用了大量新工艺,新材料,改造标准相当高,现在村民用电状况较改造前得到了明显提高。村里以前的农灌线路状况相当差,线路设备都是70年代的。由于一直没有专门的资金改造,又没专人管理。设备经常出问题,农业生产用电有时无法保障。而且老电杆比较低,电线离地的距离很小,线路都是裸露导线,线径又细,安全隐患很大。由于老化严重,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弱,遇到刮风下雨就线路跳闸停电。通过村镇电力共建活动,镇里拨了专项资金,用电服务员对我们村的农灌线路进行了全面改造升级,裸露导线换成了线径粗的绝缘导线,彻底改变了线路状况,大大提高了安全可靠性。农业用电得到了切实保障,为农民办了件大实事。
仁和镇葛墩村村民委员会书记陈叶根也是对村镇电力服务共建大加赞赏,他说,他们村有近900户人家,3300多人口,随着村民物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用电量也随之增大。以前电力设备陈旧,线路老化,负担不了村民用电,再加上裸露农灌线路便于挂钩偷电,因此私拉乱接偷用农灌线路电力现象经常出现,村里每年支出的农灌线电费高达三四十万元。共建之后,用电服务员开展了农灌线路违规用电整治活动,每天开展农灌线路巡线工作,有效杜绝私拉乱接的偷电现象,不仅老百姓用电更加公平,而且消除了安全隐患,村里每年支出的农灌线电费也锐减为不到十多万元。仁和东山村在共建后,用电服务员开展了农灌线路改造,裸露导线更换成绝缘化导线后,有效杜绝了挂钩偷电。2012年,东山村上半年农灌电费由19.6万元下降到11.2万元,同比下降43%,为村级资产节约了电费支出。
2012年,按照余杭供电局“你用电我用心”实施农村用电安全强基固本工程方案中试点地区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安装率和投运率均达到100%的目标,仁和镇通过总保、中级保护、家保三级保护相互配合,有效控制故障停电范围,提高了保护器的投运率和正确动作率。为提升台区漏电保护装置水平,在花园村夏家桥台区试点,引进科技管理方式,建立两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远程监控系统,使工作人员通过手机和电脑远程实时监控负载电压、漏电电流,进行运程分合闸控制,大大缩减了线路抢修恢复供电时间,有效提升线路供电可靠率。
仁和镇的农村电网结构日益坚强,低电压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农户的用电得到保障,投诉率和事故发生次数明显减少。根据近日余杭供电局调研的三个村委领导和群众反映,目前村里出现电力故障后,村用电服务员能够及时赶到事故现场,一般用电服务员到达故障现场时间为30—50分钟,比以往有较大改善。
拓展共建 从“探路”走向“提速”
“余杭供电局村镇•电力共建模式,对农村农灌线路的改造维护方面取得的工作经验和方法值得借鉴和学习!”这是日前浙江省电力公司召开的2012年农电工作会议上,对余杭供电局村镇电力共建模式所取得的成效评价。
这一肯定让余杭更勇于迈开步伐,共建模式从最初的“探路”走向提速。“试点见成效之后,整个政策大环境都发生了变化。首先,现在国网公司高层比较重视,省公司也要我们定期汇报,我们胆子更大了,方向也更明确了。其次,区政府的支持力度也在加大,像区安监局、经信委,农业局等部门都愿意和我们合作推动这项工作。而乡镇政府的积极性也比较高,以前是我们推着他们走,现在是他们推着我们走。最后,从我们内部来说,原来是领导作为一项任务布置下去,现在当地供电所、营业所主动要求去做,因为他们认识到这对社会满意度的提高有好处。”余杭供电局局长童钧告诉记者,今年将进一步拓展共建规模,让更多的村民受益。
据了解,今年仁和镇将在花园村、葛墩村等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向九龙村、永泰村、永胜村和洛阳村进一步延伸,完成这4个村的农灌线路改造。而塘栖镇也计划将共建规模从目前的2个村推广到6个村。
此外,余杭供电局还将在良渚、径山等乡镇推行村镇电力共建模式,目前径山镇政府已与当地供电所签订了共建协议。与仁和镇以平原为主的地形不同,径山镇以山区为主,经济比较落后。“我们会根据相应情况提供不同的帮扶措施,用电指导手册也会不同。”余杭供电局副局长杨峰介绍说。
完善模式 谋求建立长效化机制
“未来我们还要进一步完善这一模式,建立长效化的机制。”童钧认为,当初提出要实现用电服务员的管理与电网工作人员的管理同质化,但现在看来还有一定的差距。未来对用电服务员的管理将更加规范、细致,要求也将更高。此外,还需要在调动用电服务员的积极性,使其更好发挥作用方面做文章。
此外,共建模式还面临规划、资金方面和政府的联动还不够、地区差异的问题。“我们区各个地方的差异比较明显,比如仁和以平原为主,经济比较发达,用电量比较大,有共建的积极性,而且投入的回报率比较高;而径山是以山区为主,经济相对落后,以居民用电为主,主要是从安全性,可靠性这两方面考虑,才搞村镇共建。但因为是山区,改造成本大,用电量小,回报率比较低,供电企业的供电负担会相对增大。”童钧认为,要因地制宜对共建模式进行调整,使其能得以长期持续下去。
- 临安市供电局“台区经理制”让村民乐享便捷服务
- 媒体团"走进国家电网" 探索村镇电力共建下的新景象
- 临安电力用智能手段“集抄集收”管理系统起获窃电用户
- 打造人才培养样板 初探杭州市电力局大实训基地
- 永嘉电网负荷再创新高 电力员工严防台风来袭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