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七月到八月,是杭州的“雨季”——挥汗如雨的季节。高温天里,连电扇吹出的风都蒸腾着热气,大伙最离不开的就是空调。
但杭州却有这么几个地方,不但不用空调,连扇子都不用打,真正的纯天然风里带着丝丝凉意。吴山游艺场、宝麓山庄、曙光坑道……听到这几个地名,在杭州生活过几年的人就晓得了,这说得是杭州免费供老百姓避暑纳凉的防空洞。
今年是杭州市开放防空洞作为避暑纳凉点的第十个年头。一年一年,我们的防空洞设施也在变化,从2003年第一次紧急开放时的简陋条件,到现在提供饮用水、手机信号、有线电视,条件一年比一年好。
老人打扑克不寂寞 孩子爱看喜羊羊
周四上午10点半左右,挺闷热的。但离吴山游艺场防空洞外300米的地方,就隐约能感觉到丝丝的清凉,洞外的LED显示屏上显示着“洞内温度20度,请注意保暖”。
走进洞里一阵饭菜香迎面扑来。靠近洞口的第一桌,孙大爷正在享用自带的丰盛午饭:海带,豆腐干,还有一碗红烧肉再加点啤酒。“我早上8点不到就到这里来了,再随便做点小菜过来,这样么午饭也解决了。”像孙大爷这样自带午餐来的老人还真不少。
旁边一排更热闹,八九个大伯大妈围在一起打扑克。在旁边观战的陈大爷说他们都住在四牌楼附近:“这里风凉,这么多人一起也感觉不寂寞了。”
王奶奶每天吃完午饭就带着孙子来洞里乘凉“小孙子很喜欢来这里玩的,因为这里有喜羊羊的动画片看。”洞里摆放一台40英寸左右的电视机。
洞里的确凉爽,我背上的汗珠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消失不见了。有些年纪大的老人都穿起了长袖。管理员说,前段时间高温的时候,洞里都坐满的。
每年纳凉人数越来越多 已经达到137.4万人次
2003年是杭州头一年开放防空洞,说起这一年,杭州市人防办(民防局)法规办王勇新处长还记忆犹新。
那一年,杭州的高温天气持续一个多月,最高气温曾达到了42℃。
2003年8月1日,杭州市持续了一个多月的高温又创新高:40.3℃。高温天气不仅让市民难熬,也让整座城市的供电严重吃紧。
8月2日,杭州市政府召开紧急会议,会上决定,把防空洞这个天然空调资源利用起来,开放给市民避暑。当天下午,市政府就通过媒体向全市人民宣布,从第二天,也就是8月3日上午开始,全市开放16个防空洞供市民避暑纳凉。
王处长说,这样的举措不仅在杭州是破天荒的,在全国也是首次,反响很大。不少城市都学习借鉴了“杭州经验”,先后向市民开放防空洞。
防空洞的开放很受市民欢迎,开放3天,16个防空洞就接待了1万余名市民。
以后,杭州每年七八月份都会“让洞于民”,来纳凉的市民人数越来越多。
2004年突破10万人次,到2010年中旬则突破了100万人次。到今年8月30日,则已经达到137.4万人次。
“让洞于民,避暑纳凉” 设施每年都在改造升级
开放防空洞的活动坚持了整整十年,杭州市人防办每年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王处长说,以吴山游艺场为例,仅仅这一个点,人防办一天就要提供128桶纯净水。
截至目前,已经向市民免费提供饮用纯净水10余万桶,向市民发放各类宣传资料20余万份。
为了让市民避暑纳凉的环境更舒适安全,人防办年年都根据市民的意见对洞内外设施进行改造升级,低温凉快已经不是吸引市民前来纳凉的唯一因素,“让洞于民,避暑纳凉”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为了让大家坐得更舒适,塑料小板凳变成了固定桌椅,有的地方贴心地摆放了供老年人休息的躺椅,纳凉点洞里太凉,就在洞口装了遮阳棚,还安装了洗手间或是移动厕所;
洞内空气水分含量高,除湿机、排风扇24小时不停工作,保证了纳凉点的干燥和空气流通;
各纳凉点都有了手机和有线电视信号,同时,利用避暑纳凉这一载体开展防空防灾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有的纳凉点还设置了文化角,提供报纸杂志供市民阅览,有的纳凉点还开通了无线网络;
为了让市民的纳凉生活更丰富,人防办还与团市委、民建杭州市委等联合,邀请志愿者、医疗、法律等工作者一起进行小型文艺演出,举办法律咨询和卫生讲座,单一的大众纳凉区变成了集老年专区、演艺影视区、公益活动区和大众开放区于一体的综合性纳凉休闲平台。
避暑纳凉点带来的社会效益显而易见。
前往纳凉的市民主要是一些老年人、小孩、外来务工人员以及低收入家庭,“让洞于民、避暑纳凉”工作让老百姓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好处,充分照顾到了社会弱势群体和低收入人群的需要,促进了和谐社会构建。
防空洞开放还节约了不少电能。据初步测算,一共节电411万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097万吨。
作者 李正明 闻礼双 韩璟 骆宁
- 炎炎夏日 防空洞可否提早开放 明年将作适当调整
- 避暑纳凉 陶醉书香——一位老人的乡村公益图书馆
- 地铁1号线通过人防验收 防护密闭门一关就是防空洞
- 室外纳凉 亚欧路和广益路交叉口附近 多人被打伤
- 喝完夜老酒他们下江堤纳凉 昨凌晨钱江潮又吞3人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