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背后传递着人的情绪与思想
——兰亭书法社双年展开幕首日侧记
“这里,从没有这么热闹过。”浙江美术馆一位工作人员笑着说。昨天上午,“兰亭书法社双年展”开幕当天,人头攒动。
背着相机的老人,带着孩子的中年人,认真做笔记的留学生。参观的人群,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无界”。陌生人之间,因书法而交流。他们驻留,称赞着每一笔、每一个字的造型与作品传递的情绪。
学书法,从小学生开始
昨天现场,不少小学生前来参观。他们,有的刚开始学书法,有的已学了两三年。感受书法的气氛,是父母带他们来的主要目的。
“妈妈,你快过来看。”9岁的浦之宇拉着一旁的妈妈走到一幅作品前。“行书‘寒梅春里送香来’,林琴心(法国)”,小宇兴奋地指着说明标签,望着妈妈,“她是法国人,都写得这么好!”
6年级的王世岳,拿着相机“咔嚓咔嚓”地拍下每一幅喜爱的作品。镜头里,记录下的多是行书作品。“我马上就要学行书了,我喜欢这种字体。笔画之间的相连,很有意思。”小岳笑着说。
2年前,小岳开始学书法。不过,那时实属被逼无奈。他曾抗议过,想放弃。1年后,小岳渐渐喜欢上书法,“有时不知不觉就写了10张”。写字时,一切杂念都抛开,唯有笔与墨与纸与我。
留学生,为书法着迷
除了孩子,展厅里还有留学生的身影。他们都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173幅作品,在他们眼里,是生动的活读本。通过书法,他们“贪婪”地解读着中国人与中国文化。
林安娜来自比利时,毕业于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艺术。1年前,她来中国美术学院学习中国画。“中国画有一种内在的力量,深深地震撼你。”她说。其实,来中国前,她已在世界各地举办过13场个展,她用不同的材料与载体作画。这次来中国,她想拥有“更广阔的视野”。而书法,“它的线条与韵动,很美很有意思。”在她看来,中国画、中国书法与西方画之间,有不少共同之处。
昨天现场,最勤奋的要数方达明。每到一幅感兴趣的作品前,他便一一做记录。1年前,方达明从美国来到中国美术学院学书法。此前,他主修人类学与视觉文化。
书法,究竟特别在哪里?他想了下说:“书法背后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这个特别有意思。”站在每幅字前,方达明会猜想它们传递的性格、情绪与思想。这些,已令他着迷。
不过,他感受到的远不止此。“当笔触及纸的瞬间,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他兴奋地说。一个字表现得如何,还受纸与其他很多自然因素影响。如何运用与驾驭,是奇妙的探索。
全球化背景下,书法如何“玩”得更好
首届兰社书法论坛昨举行,20余位书法家碰撞观点
昨天下午,首届兰社书法论坛举行,主题为“书法无界:从全民化到全球化”。20余位不同国家、不同年龄的书法家参与,观点互相碰撞。
对书法全民化,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教授王天德表示担忧:“全民化不太可能,学字小孩的爸爸都不太会写字。”对“写字”,他这样定义,“不会从生活角度感悟书法”。此外,如何将年轻人的网络能力转化为艺术创作力,也需要面对。
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副教授张爱国,并不认为问题严重:“书法需要放下身段,只要拿起毛笔就可以写。这,并不会损害书法的本质。”
“为什么年轻人不愿用毛笔,手机和IPAD却爱不释手?”张爱国问道。或许,不需要“逼着”年轻人一定得接受传统的书写方式。或许,可以这样,“开发与书写有关的软件和游戏,可以积分。”书法,可以玩。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他们都认为,书法是一张中国对外交流的金名片。因为,书法承载了中国传统的文化。
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副主任沈浩欣喜地看到:“来中国学书法的留学生多了。”他说,“他们将书法作为了解中国的切入口。随着对书法了解的深入,对中国文化与内涵的了解也会加深。”
全球化之下,更需要我们主动去交流。工业自动化专业毕业的书法家屠新时旅居美国后,一项重要的事业便是教授书法。他认为,有书法功底的汉语老师,是传播书法与中国文化的较好载体之一。
- 金华籍书法家徐洁在家办“书象展” 作品似书似画
- 兰亭书风无域无界 王冬龄倡议设立“全民书写日”
- “无界·兰亭书法社双年展”今开幕 社长王冬龄邀约
- 兰亭书法社双年展明天美术馆开幕 参观者免费入内
- 兰亭书法社双年展 书法的新力量在于70后新生代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