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蓬村村民刘志中,对村口的70亩土地充满期待。裘一佼摄
在北洋镇西岺村的500亩土地上,章彬斌曾留下许多欢笑。(资料图片)
浙江在线10月16日讯 在郑开舜和土地的爱恨交织里,我们惊讶地发现一个事实:农民和土地,两者都不再是曾经的一生相依,当务农不再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而是维持生计的一种选项时,土地的价值不再只是生计那么简单纯粹。
当下的乡土社会,经历着土地商品化之后的重新组合;乡土人情,也经历从传统熟人往来到现代分工合作的微妙改变。郑开舜起伏的情感,同样也出现在衢州、黄岩和平湖的三个村落。那里有不解,有迷惘,也有坚定;有村民的联合,有合作社的无奈,也有村庄的探索。
相同的是,三个故事都因附着于土地上的期望而生。无论历经怎样的猜测和博弈,村民们最终的希望还是紧紧地系在这片土地上。
一块土地的曙光
麻蓬村的理想,照在希望的田野上
清晨,一缕阳光照进衢州石梁镇麻蓬村,给这个三面环山的小山村抹上了金灿灿的颜色。
麻蓬村村民刘志中骑着摩托小三轮,哼着小曲,沿着蜿蜒的山路,来到村口。从今年7月底开始,他每天都来看这里的70亩地,因为这其中的2亩是他家的承包田,已经流转到村里进行统一规划,每一天,他都期待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变化。
刘志中是留在村里为数不多的中年人,与他年龄相仿的同村人基本都外出打工。在家家户户广植橘树的麻蓬村,他和妻子舍不得离开老家,照料着7亩橘树林。今年,刘志中家的橘树因为天气阴冷和虫害,枝头的柑橘个小样丑,远远不能达到收购的标准。看着精心照料的橘树落得和无人管理的橘树一样的下场,自己却还要倒赔一笔,他又气又急。
而这正是他答应把自己在村口的2亩承包田流转出去的最直接原因。六月初,村支部书记傅国春来到他家,刘志中得知村里准备划出一块70亩地发展现代农业,如果他愿意把自家的地用于流转,就可以得到每亩700斤稻谷的租金。不用干活就能拿钱,他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这让傅国春很惊讶,尤其是自己竟能在一个月内就顺利说动其他74户村民、共流转出70亩成片的土地。傅国春是本村人,他从小就知道金庸笔下的“石梁派”就出自于此,也深知麻蓬村如同它的名字一样,民风既强悍又固执。自他2008年上任后,说服村民支持修路、通渠等建设并不容易,而土地流转更是涉及到每家每户的利益,他做了充足的思想准备。
不过,傅国春还是有信心的。村里600多亩耕地基本处于抛荒状态,能种田的中青年劳动力也已不屑下地干活,当务农不再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而是维持生计的一种选择时,土地已转变成了一种闲置的资源。他觉得,如果能让空闲的土地产生价值,那村民们就能有额外收入,这一点,应该没人会反对。
不出所料,傅国春的这一想法成了麻蓬村内的粘合剂,这也让他对这70亩地格外看重,他要将这块土地作为样本,让种了一辈子橘树的老麻蓬人见识现代农业的高产和高效,也想让打工在外的年轻一代看到土地带来的财富。他请来专业的规划设计院按照现代化农业园区的标准进行设计,眼下,挖土机正在进行地块整理,到11月底,配套的机耕路、排水沟、喷灌、滴灌等设施也将建成。
根据国土资源部调查,农村每年撂荒耕地近3000万亩——“谁来种地”成为一个越来越严峻的问题,在庞大的数据下,麻蓬村70亩地虽然微小,但这是一个山村开始思考未来迈出的第一步。
这无疑是一块被投注了众多期望的土地。刘志中的两个女儿都在大城市工作、学习,她们好不容易飞出了山村,心里想的是在城市扎根,但自从自家的地流转出去后,给父母的电话里,她们也会问起村口的那70亩地。刘志中说,全村的人都在盼着村里能引来好的农业项目,如果成功,他想把家里的承包地都流转出去,毕竟,土地的丰收还是全村人最希望看到的景象。
- 一个村庄的变迁:白石村 人与地的爱恨情仇
- 传杭州一地块汞砷超标 环保部门:土壤已修复
- "解冻复苏"还是"过热反弹"? "躁动"之下看土地市场
- 丽水经济开发区用活低效闲置用地 亩均税收增3倍
- 台州9月份出让土地11宗 成交总金额1.49亿元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