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张琴秋(1904—1968),学名张悟,浙江桐乡石门镇人,著名红军女将领,192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长征期间,曾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等职务。
寻访人:
浙江日报记者 余勤
兰州大学浙江籍学生吴海峰
兰州大学浙江籍学生赵琳琳
兰州大学浙江籍学生翁斌锋
浙江在线10月19日讯 这是一块红色的土地,一块英雄的土地。
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的伟大握手,让会宁从此被铭记。
如今,昔日的会师地已变成沃野良田,但那一座座掩映在绿荫丛中的红军长征纪念馆和纪念碑,仿佛还飘散着挥之不去的硝烟,清晰记载着这个伟大群体的英名。其中,作为红军中唯一的方面军女政治部主任、唯一的女师长——浙江人张琴秋,其一生颇有传奇色彩。
从甘肃会宁到浙江桐乡,我们一路追寻这位女中豪杰的足迹,感受着她不畏艰险、献身革命的伟大情怀。
投身革命
桐乡石门,一座已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镇。
当地老人回忆,张琴秋的故居,在石门湾南皋桥旁。如今,桥已拆掉,改为公路桥,故居也不在了,但有关张琴秋的故事依旧为大家津津乐道。
当“五四”浪潮波及石门时,当年15岁的张琴秋,在声援“五四运动”的游行中已显露才华。她和同学王华芬手持剪刀,当众相互剪去一尺长的发辫,“头发革命”轰动全校。
1923年春天,张琴秋转入上海爱国女校。通过小学同学孔德沚,认识孔的丈夫沈雁冰及沈的胞弟沈泽民。后在沈泽民的影响下,张琴秋激发了献身革命事业的意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11月,党组织决定派张琴秋到苏联学习。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张琴秋如饥似渴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她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图书馆,每次都要等到管理员来请,她才恋恋不舍地离开。1930年,张琴秋与丈夫沈泽民秘密回到上海,次年,党组织安排夫妻俩来到鄂豫皖苏区。
初来乍到的张琴秋很快被任命为彭(湃)杨(殷)军事政治学校的政治部主任。每天晨曦初露,踏着军号的节奏,张琴秋第一个来到操场。她头戴八角帽,腰系武装带,打着绑腿,斜挂盒子枪,雄姿勃勃,英气逼人。
红军里女战士不多,女指挥员就更少。张琴秋站在队伍最前面,个子不高,但引人注目。刚开始时,有些男兵瞧不起她这个“娘们”,心里感觉不得劲。张琴秋看在眼里,心知肚明。她明白,只有拿得出让男人们信服的“硬货”,他们才会真正服你。很快,她就以标准的军人姿态、丰富的理论知识和雄辩的口才征服了大家。
早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时,张琴秋便预见回国后可能带兵,所以在军事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不仅校内的队列训练非常认真,而且还像男人一样野外驻训演练,从摸爬滚打一直学到连、营、团的战术指挥,可谓“学好文武艺,随时献国家”。
勇斩敌首
在桐乡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协助下,我们找到了几本关于张琴秋的传记,其中一则刊登在成都报纸上,题为《五百农妇缴一团白军的枪,女将军张琴秋指挥如神》的新闻,生动叙述了70多年前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
1933年春天,时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的张琴秋奉命带领500余名女红军转运伤员和运输物资。走到苦草坝(今四川通江县境内)时,她们与军阀田颂尧部刘汉雄独立师的一个团遭遇。躲,已经来不及,敌人已发现了她们,并成扇形状逼近;打,500余名女红军基本没有战斗经验,也没有多少枪支弹药。张琴秋当机立断,决定采取心理攻势对付敌人。
她指挥干部战士迅速占领制高点,敌人越来越近,女红军悄然不动,直至敌人进入最佳射程内,张琴秋才果断地喊了一声“打”。女红军们举枪齐射,敌人被打得晕头转向,以为遇上了红军主力。
双方进入对峙后,张琴秋组织四川籍女红军喊话:“白军士兵们,我们是红军,都是中国人,不要自相残杀!”“受压迫的士兵兄弟们,不要上当受骗打内战,不要为欺压你们的长官卖命……”口号声此起彼伏,响彻山谷。敌人听后傻眼了:对方怎么是女的?
正当他们纳闷时,敌军指挥官下令进攻,可士兵们像没听见一样,个个都不开枪。指挥官暴跳如雷,命令督战队上前,处决那些不开枪的士兵。士兵们骚动起来,有个下士质问团长:“放着东洋人不打,打自家人,还要同堂客(指已婚妇女)打仗,是啥子道理?”团长恼羞成怒,抬手一枪击毙了下士,狂叫道:“再不进攻,这小子就是你们的下场!”
这话犹如倒进热油锅里的冷水“嗞”地炸了。顿时,群情激奋,有人喊“打死长官,参加红军”,有人干脆调转枪口,对准了军官,整个敌阵混乱不堪。这时,张琴秋率领女红军冲进了敌群,处决了敌指挥官,缴获了敌人一个团的枪支弹药,还吸收了部分士兵参加红军。
看完这些珍贵的史料,寻访大学生个个赞叹不已,大家无不为张琴秋的指挥才能所折服。
冒死救人
“张琴秋在同志面前,如同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着大家;在敌人面前,如同一块真金,千锤百炼而永不变色。”桐乡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徐德昌告诉我们。
1935年2月,时值陕南战役,张琴秋接任妇女独立师师长兼第一团团长。她横枪跃马带领妇女独立团,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5月,张琴秋随主力西渡嘉陵江,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长征途中,张琴秋三过草地,二越雪山,无所畏惧、奋勇向前。犹为艰险的是过草地,一不留心便会被草地中的烂泥潭吞没。张琴秋不但没有被困难吓倒,还奋不顾身地救助战友脱离险境,被传为佳话。
当时,一个叫王定国的女战士掉队了,正当她望着黑水发愁时,张琴秋骑马过来了。看到王定国个子矮小,身体瘦弱,背包又重,张琴秋毫不犹豫地跳下马,接过王定国的背包,要王揪着马尾巴,自己仍旧跨上马,两人同行。没有想到,当马从一片水深的地方向水浅的地方爬时,马蹄突然老是打滑,连爬几次都没有爬上,还差一点踩到王定国。这时,张琴秋一边用鞭子狠狠地抽着马屁股,一边大声呼叫着要王定国别松手,并转过身来,伸手去拉王定国。两个人,一匹马,在这荒凉的草地上挣扎了好半天,才脱离险境。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胜利会师。张琴秋所在部队强渡黄河,进入甘肃河西走廊。这支红军随即改称西路军,张琴秋任西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37年10月,历经劫难后的张琴秋回到延安。解放后,张琴秋在纺织工业部工作了近20年,为祖国的纺织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琴秋昔日,秀色一方。戎衣几载,尤胜红妆。”这是中国国防大学教授徐焰为张琴秋写的一首诗。参加寻访的大学生们感叹,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要发扬革命先辈勇往直前、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发奋学习,努力拼搏,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 宁波:"红色学校"激活党员干部培训"一池春水"
- 山核桃每公斤最高卖到160元 桃仁暗红色的品质好
- 记者与兰大浙江籍学子寻访大墩梁战役遗址
- 记者与兰州大学浙籍学子寻访红军会宁会师旧址
- 浙江树人大学学子寻访红色故都 瑞金永不褪色的"红"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