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金彩漆:
自创工具重演“十里红妆”
在众多五颜六色的塑艺作品中,来自宁海的泥金彩漆制成品格外引人注目,因为它是现场难得一见的“装金”制品:所有的漆泥花纹上都贴有24K纯金,在饱满的红色为主要底色的木胎漆胚上,作品浑然天成,高雅别致宛如凤冠霞帔的大家闺秀。
“它们是过去我们宁波人家嫁女儿时的嫁妆,出嫁时将这些用泥金彩漆工艺制成的桶、盘、盒等排成一长列,是名不虚传的‘十里红妆’。”由于泥金彩漆制品的独特用处,具有十余年手艺经验的陈龙师傅俨然是一个手工艺匠人,也是婚嫁文化的研究者,“日常生活里不会用这么华丽的器具,这是当时的‘奢侈品’。”陈师傅口中的“当时”,根据如今保存在浙江博物馆的历史藏品可追溯到宋代,而作为婚嫁文化广泛流行则于明清二代,根据《浙江通志》记载:“大明宣德年间,宁波泥金彩漆、描金漆器闻名中外。”
“泥金彩漆做的是‘加法’,用泥在木胎上堆‘塑’出各种花纹。而不是‘雕’,雕做的是‘减法’,在整块的泥上‘减’去不需要的部分。”陈师傅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让众人立刻明白了原来“雕”和“塑”的区别。泥金彩漆的“泥”并不是单独的一种泥,而是根据祖传的配方将四五种泥混合之后捣出来的,在堆塑造型、上色、漆金之后花一个月时间让其自然干燥。凭着配方,可以保持泥不开裂,彩不褪色。
陈师傅做泥金彩漆的时间不算太长,但其入门的经历却是一段“有缘”的故事:“我的师傅比我大十多岁,也是我的朋友。学美术出身的我,以前常看着他做泥金彩漆。有回看到他做的半成品,我抱着‘做坏了顶多再挖掉’的胆子做了下去。师傅回来之后,感叹‘你做的比我带了一年多的徒弟还要好’,就正式收作了徒弟。”可能正是美术出身的原因,陈龙对泥金彩漆的概念、造型上的悟性非常高,为了做出他所想表现的花纹,他自己发明并用黄杨木制造了一些用来压泥、刻泥的“马蹄形”工具,要不是这些工具上还刻着陈师傅的名字“LOGO”还真以为是哪里买来的呢。
在陈师傅精心打造的工具下堆塑出的每一个线条都是具有自身含义的:“比如我手上这个做到一半的和盒,主体图案是两只喜鹊,边上有梅花图案,取的是‘喜上眉梢’之意。周围可以用形似‘如意’的线条,也可以用花草表示生生不息。”陈师傅对堆塑上去的每一条线条都十分严谨:“花纹背后没有意义是失去生命力的,随便在这边画一条线,那里点一个点有什么意思呢?”
瓯塑:
推陈出新创制“彩色浮雕”
在看到瓯塑作品时,有一种“大概是出自女性之手”的预感,因其颜色并非十分厚重,粉蓝、粉绿、粉红、粉黄……各种“小清新”的色彩间还带有淡淡的渐变感。见到陈茅师傅时,果然印证了我的想法——这是一位谈吐十分温婉的女性手工艺人。但除了色彩比较柔和外,据陈茅师傅介绍被称为“彩色浮雕”的当代瓯塑作品的面积大多十分“霸气”,最大的一幅瓯塑作品现存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川市,有250平方米。
瓯塑有一点叫人很意外:垂直悬挂在墙上的瓯塑作品,并未经过任何烧制,但附在上面的泥塑却永久不会脱落。据陈茅师傅介绍,这是“三层油性”的共同作用:“瓯塑所用的陶泥本身具有油性;所附着的背景画板也是我们自己用颜色涂抹的,用的颜料也具有油性;在陶泥和画板之间,我们又添加涂抹了一层漆。陶泥经过由内而外的自然干燥后,在油性的作用下是绝对不会掉下来的。”
瓯塑成品除了不会脱落外,也不会干裂,即使用水洗也不会褪色。能够做到这一点是源于上世纪50年代对瓯塑的改良:“瓯塑其实是从传统堆漆工艺发展而来的,原来的堆漆作品以一般的泥土进行混合造型。到了上世纪50年代,我们的前辈谢香如老师尝试将矿物质颜料加入陶泥之中,使得单色堆漆艺术一下子缤纷了起来,也在那时正式命名这项手艺为瓯塑。”瓯塑所用的工具有好几种,除了常见的锉刀、切刀之外,其中一种被称为“砑碲儿”的工具极具特色,远看像两端都长了脚丫的小腿,主要起按压造型的作用,用“砑碲儿”按压出的花瓣非常饱满,就像刚刚盛开的花朵。由于色彩丰富,又有点清淡感,用瓯塑做山水画、中国油画均较适宜,以清淡雅致与西方的浮雕、油画艺术相比,极具东方特色,在技艺上也毫不逊色。
“非遗”民间手工艺品供不应求的背后
浙江被誉为“百工之乡”,各个地区都有极富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但真正在从事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匠人并不多,比如瓯塑传承人陈茅老师所说“全世界在做瓯塑的人也不过20来个”。又如王锦荣老师,虽然在温州的一些院校受邀传授米塑技艺,教过的学生有3000余人,但他们中真正成为米塑传承人的只有个位数。
令人意外的是,如今部分民间手工艺作品,比如泥金彩漆作品、瓯塑作品的市场开始出现“供不应求”的趋势。追溯其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传承人太少,制作时间也较长,民间手工艺术品的用时根据规格不同少则几日多则几月,产品比较少;另一方面,在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的作用下,更多人知道了民间工艺,消费者觉得漂亮买回去当装饰品。然而,真要问这些购买者对手工艺了解多少,恐怕他们也答不上个所以然来。像在这次传统塑艺陶艺精品展中,常常能听到参观者的感叹,关于“漂亮”、“精致”、“出人意料”之类的赞美声不绝于耳,但除了传统民间手艺的传承人,普通大众对民间手工艺背后的文化、历史知之甚少。正如“米塑王”王锦荣所说:“我来这里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亲眼看看我们民间手工艺的制作过程,对我们自己的文化多一些了解。”
对于匠人来说,艺术和商业向来是个难以平衡的问题。在这次展会的现场,有个老者问泥金彩漆的传承人陈龙师傅“你为何不用这样的技艺做点具有现代感的东西”时,陈龙老师回答,他只想做“纯粹”的泥金彩漆。“确实如今有人将泥金彩漆嫁接到别的东西上,比如家具,但似乎少了些和传统对接的意味。”作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人,传接的不止是手艺也是文化,或许这让工匠们心中有些“执念”。笔者曾和临安昌化石行业协会副会长姜四海交流“艺术和商业的平衡问题”时,姜副会长提出这其中的关键是四个字“厚德载物”:“良好、正直的品德才能承载起手中的工艺。正直的人不论是做艺术品还是卖商品,都不易迷失方向。”
- “白蛇传民间艺术精品展”今起在西湖博物馆开展
- 民间艺术团进福利院义演 看场戏 百位老人盼了大半年
- 传统手工艺传承困境 后继乏人 市场前景堪忧是主因
- 永康民间艺术家的独门秘技:一个人包办吹拉弹唱
- 卖的是自立自强 智障残疾人手工艺品拍卖会高潮迭起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