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12日讯 他们是来自定海的一群文艺爱好者,他们中有很多人原先不识“哆来咪”,甚至可以说是五音不全,但他们却走到了一起,组成了定海“城东美之声演唱团”。今年10月,应中央电视台邀请,“美之声”52名队员将于本月16日赴京录制节目。届时,他们将带着《渔歌号子》《阿拉舟山人》等4个节目登上央视大舞台,并在央视戏曲和音乐频道《歌声与微笑》栏目中播出。
从地摊式演出到走进舟山艺术剧院,再到走向省里,最后走进央视,这个草根演唱团走得越来越远。
一位退休老人“搭”起的演唱团
对演唱团团长曹杏娣而言,这个队伍就是自己的孩子,从一张白纸到羽翼渐渐丰满,这一路走得并不容易。
2008年,曹杏娣退休,忽然闲下来后,她常常感到郁闷。一次,曹杏娣走在路上,看到河边有人在唱歌,顿时冒出了一个想法:自己喜欢唱歌,何不组建一个演唱团?于是,她叫上了小区五六位平时爱好唱歌的退休老人,组建了演唱团。他们常常在公园、广场演出,吸引了很多文艺爱好者,“美之声”队伍渐渐庞大起来。缺乏资金,大家自己掏钱购买设备。缺乏专业老师,能力稍强的队员作辅导。
2009年,“美之声”代表街道参加定海举办的庆祝国庆演出,第一次走上正规舞台便获得一等奖。自“唱响定海”启动以来,“美之声”连续三年参加比赛,观众逐渐认识了这个民间演唱团。去年6月,“美之声”走进舟山艺术剧院,参加我市举行的红色经典歌曲大赛,又获了一等奖。今年6月29日,“美之声”代表定海参加省直机关“永远跟党走”红色经典歌曲合唱大赛,获得入围奖。
如今的演唱团共有队员70名,吸引了多个年龄段的文艺爱好者。除了合唱队、舞蹈队、小品队等演出队伍,队里还有后勤人员、音响师、摄影师等,每个人分工明确,俨然一个专业的演唱团队。
演出排练就像打游击
别看台上光鲜亮丽,台下,排练时却常常“打游击”。
队员们起先在颐景园小区里排练,怕影响居民休息,只能转移阵地;后又来到了海山公园的空地上,夏日要忍受蚊虫叮咬,冬日要忍受凛冽寒风,不得不另选地点;他们又在地下停车库排练,停车场夏日异常闷热,且空气污浊,还要时时提防着进出车辆。但“游击战”似的排练并没有击垮大家。现在,他们终于争取到了在定海文化局一周一次的排练机会,城东街道也帮忙寻找排练场所。
每到过节,“美之声”都会自己策划举办各种文艺演出。舞台搭建,灯光音响,全都自己动手。今年“七一”,为了布置舞台,队员们吹了200多个气球,有人嘴巴都吹起了泡。负责音响的陈竹清为了不耽误大家演唱,有次骑电动车摔伤了腿,硬是拖着打着石膏的腿来到现场。“美之声”还常常下乡演出。演出集中在夏季,队员们的汗水常常浸透了脚下的鞋子;后勤队员陈福忠还未退休,但只要队里有演出,他宁可被扣工资也会赶到演出现场;为了焊接搭建舞台的钢管,后勤队员蒋承忠曾被烫伤了脸;而曹杏娣因排练时常常需要大声喊叫,声带遭到损坏,再也无法唱歌。
近4年来,“美之声”参加各种义务演出300多场。每次听到观众的掌声时,大家都觉得很快乐。
歌声真的可以“飞”到北京了
“歌声飞到北京去,毛主席听了心欢喜。”在部队演出时,队员们常常会唱这首《打靶归来》。大家时常会说笑:“如果我们的歌声真的能飞到北京去就好了。”没想到,这个梦居然成真了。
今年7月的一个晚上,“美之声”和往常一样在文化广场演出。在舟山拍摄节目的央视摄像记者刚好路过,得知他们是草根公益演唱团时,就让曹杏娣填了报名表。本以为没有下文了,10月15日,曹杏娣收到了央视发来的邀请函,邀请他们参加《歌声与微笑》栏目的录制。得知这一消息时,大家兴奋不已。
选歌、定服装,曹杏娣忙活开了。最后选定了《美丽草原我的家》和《阿拉舟山人》两首合唱曲目,表演唱《渔歌号子》和舞蹈《美丽家园》。进京演出需要自费,有些老人平时省吃俭用,但都积极报名。服装费不够,曹杏娣自己贴,队员樊素清也掏出5000元。在女队员服装上,曹杏娣下了番功夫,整套服装以蓝色为主调,在肩膀、腰间和裤腿间都设计了渔网造型,并在头部配上了海螺制成的梭。“蓝色代表海洋,渔网海螺体现了原汁原味的舟山海洋文化。”
- 舟山定海组团式教育让“小候鸟”安全成长
- 仙居草根宣传队用快板、三句半等形式宣传十八大
- 到舟山定海桔园菜场买菜 记得别忘拿“小票”
- 舟山定海率先实行领导干部土地管理离任审计
- 定海集约土地千余亩 创新实施农渔房改造建设新模式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