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6.3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6.3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温州 正文
人文温州:照亮温州先民的那些灯
2012年11月19日 11:23:24
清代双鱼锡烛台。 赵用 摄
汉代龙形青铜灯。 吉敏 摄
北宋瓯窑省油灯残片。 赵用 摄

   浙江在线11月19日讯 为了打破长夜的幽暗,人类找到了火。由火而熟食,由火而制陶,由火而照明,都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一个个重要的标志。走近张金成在温州地区收集的古灯,让我们循着一盏盏曾经照亮温州先民生活的古灯,一窥那遥远而神秘的先民生活。

  汉代

  青铜灯多姿多彩

  目前考古界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我国最早的灯具,可能是陶制的,而且与陶豆这种盛食器皿有密切联系。陶豆最早发现于7000多年前的河北武安磁山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直到商周时期都比较流行。陶豆的造型基本上大同小异:上有敞口浅盘,中有高柄,下有喇叭形圈足。战国时,已有不少豆形的陶灯和铜灯。到了汉代,古代灯具步入了繁荣时期。灯具不仅数量多,而且在造型设计上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中,以青铜灯最为多姿多彩。

  张金成就收藏一盏汉代青铜材质的龙形油灯。他说,这是古人陪葬的冥器,深埋泥土几千年才得以重见天日,一般大户人家才有这样形制的陪葬灯。这盏青铜油灯,通体覆着铜锈,三足方鼎托起灯盘,灯盘内矗立一锥形灯柱,可插蜡烛或绕捻加油点燃。最有创意的是,一只鼎足上自然延伸出一条龙形握柄,做引颈欲腾之状,而龙头纹饰清晰精美。这握柄使整个器物生动精美,静中有动,寓动于静。

  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汉,还出现了我国灯具史上成就最高的釭灯。釭灯是供宫廷贵族使用的青铜灯,灯的火苗上方带有连着烟管的烟罩,灯烟可以经由罩和管排入蓄水的灯身达到“取光藏烟”的环保效果。最著名的釭灯是1968年河北省满城县出土的“长信宫灯”。釭灯的构思和工艺非常巧妙,可惜在汉代末期因为战乱而绝迹,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唐宋

  陶瓷灯是灯具主体

  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灯烛在作为照明用具的同时,也逐渐成为祭祀和喜庆等活动不可缺少的必备用品。在唐宋两代绘画、特别是壁画中,常见有侍女捧烛台或烛台正点燃蜡烛的场面。在宋元的一些砖室墓中,也常发现在墓室壁上砌出灯擎。

  这一时期灯具在材质上的最大变化是,青铜灯具走向末端,陶瓷灯具尤其是瓷灯已成为灯具中的主体,汉代始见的石灯,随着石雕工艺的发展,也开始流行,另外铁质、玉质灯具和木质烛台也有出土。由于材质改变,这一时期灯具在造型上发生了较大变化,盏座分离,盏中无烛扦已成为灯具最基本的形制,多枝灯已很难见到。豆形灯则是该时期较为流行的灯具样式。

  张金成书案上的一盏油灯即是唐代瓯窑青釉瓷灯盏。唐代瓷灯,现已不多。这灯盏在地下长埋千余年,出土时保存完好。灯盏高3.5厘米,口径10.5厘米,足径6厘米,为矮浅盏式造型,盏内有一圆环,可绕系灯芯。盏内施满釉,盏外壁施半截釉,挂有釉珠。这盏温州本土制造的灯盏,可以让人探寻瓯窑的历史。

  青灯书屋的书案上,除了油灯,还有一些油灯残片。“这是一盏北宋瓯窑省油灯的残片,”张金成说,别看它是残片,其实很珍贵。温州考古还没发现完整的瓯窑省油灯,相关资料书籍也没记载。而他收藏的这个北宋瓯窑青瓷省油灯残片,足可以证明瓯窑历史上烧制过省油灯。从残片上可以看出,瓯窑省油灯呈碗形,有夹层,上层像个小碗,下层是空心的,里面可以用来装水。省油灯的灯芯在燃烧时是半卧在灯具中的,油料遇热后会挥发,所以工匠们采用灯具腹内蓄水来降低灯油温度。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认为,唐宋时期的省油瓷灯,预示了一种蒸馏冷凝水套、蒸汽与水循环系统的现代化技术。

  明清

  烛台富丽堂皇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灯具发展最辉煌的时期,最突出的表现是灯具和烛台的质地和种类更加丰富多彩。在质地上除原有的金属、陶瓷、玉石灯具和烛台外,又出现了玻璃和珐琅等新材料的灯具。种类繁多和花样不断翻新的宫灯的兴起,更开辟了我国灯具史上的新天地。

  烛台则是明清两代剧院、饭店等公开场所的常用之物。烛台在用途上可分庙堂供器和室内用器两类,并多以成对形式出现。前者形体较大,以庙堂五供形式出现为多,后者多为桌上用的小型蜡台。这些烛台基本上都由底座(有些底盘座上往往带有一大盘)、立柱和带较长烛扦的烛盘三部分组成。

  张金成收集的这一时期的古灯比较丰富。一对木制红烛台,静卧在一个木匣子里,有一尺来长,可以两用,上面凹陷的圆口既可插红烛,也可放油点灯。这对木制烛台通体红色。两只烛体的一面用金漆分别写着“彩虹耀文明”和“花开春富贵”对子。烛体的另一面用镂空浮雕雕有一簇金黄色的连枝菊花,菊花的花蕊舒展翻卷自然绽放,在一朵菊花的下面,一只喜鹊在枝叶间扭头鸣啭。这对木制红烛台洋溢着浓浓的喜气和贵气。张金成说,这样的木制红烛台,是大户人家女儿的陪嫁礼,一般在某个时间节点上用,是身份的象征。值得一提的是放置这对木制红烛台的木匣子上还写“元利李记花烛匣”几个黑色的字样。可见,在温州当时已有专门做这样花烛的作坊。

  张金成还收集了很多温州民间的锡烛台,有龙凤台、双鱼台、鹿台等,一对双鱼烛台尤其精美。底座是长方四足鼎造型,平台中间堆铸了一个波浪纹的台面,波浪中跃出两条鲤鱼。两条鲤鱼以黑色琉璃镶嵌鱼眼,姿态优美,颇具动感。鱼嘴衔铜钱顶起一片叶子,叶子中间就是一跟钎,插蜡烛用。两条鱼之间用一个吉祥如意节相连在一起。

  张金成说,这么精美的锡台一般大户人家才有,多用于洞房花烛夜或者祭祀活动。更有价值的是,这对双鱼烛台的底部,镌刻着“秦三泰”字样。“秦三泰”这三个字代表着温州历史上铜锡业的一段辉煌历史。

  温州铜锡业,历史悠久,清末民初,温州市区已有大小店铺和铜锡作坊百余家,并出现了朱益生、秦三泰、新福兴等十几个颇具名气的铜锡店,其中秦三泰知名度颇高。老板秦庆裕,宁波人,原系温州福生恒布店学徒。清宣统年间,他见温州铜锡业发展迅速,便请求其兄支持(其兄在宁波开设三泰铜锡器店,很有名气),在温州开设秦三泰分号。他家设有炉坊和火箱、茶壶作坊,聘请宁波和绍兴师傅,制作产品以铸铜板及茶壶、火箱等。资金积累后,业务进一步扩大,后移至铁井栏洞桥头,并购置了房地产。1952年,秦三泰经理秦锦涛(秦庆裕的儿子),在市工商联的动员下,将资金3万多元,转入公私合营温州企业公司。

  
来源: 温州网 作者: 吉敏 编辑: 陈丽丹
16国老外浙江农村体验过年

16国老外浙江农村体验过年

每日关注
  • 一线湖景房成露天厕所 新年愿望不再有人随地大小便
  • 大头儿子官司上身 杭州公司向央视动画索赔156万元
  • 传销“老总”在咖啡馆里开年会 被诸暨警方一锅端了
  • 每10分钟攻击三国主题网游 玩家和游戏公司彻底抓狂
  • 环卫工人愿年轻人少放点鞭炮 盼着回家吃一顿团圆饭
相关阅读
  • 温州学生体质排名全省倒数第二 体育锻炼不够
  • 戎国强:谴责她,不如宽恕她
  • 王振滔看《温州一家人》:永远铭记那时的痛
  • 10月温州经济运行简况:经济回升迹象明显
  • 温州离岸服务外包逆势增长 前10月合同额创新高
微信分享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往期回顾

  • 浙江公安践行“平安浙江”大型报道
    浙江公安践行“平安浙江”大型报道
  • 迎接G20 人人讲文明——做文明有礼浙江人
    迎接G20 人人讲文明——做文明有礼浙江人
  • 开局之年谋新篇-聚焦2016全国两会
    开局之年谋新篇-聚焦2016全国两会
浙江即时报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