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11月27日讯(记者 李利)水稻、蚕丝、茶叶、毛竹、养鱼、草药,六种浙江传统农产品演绎出稻香、丝柔、茶韵、竹息、鱼魂、医道六段精湛独特的农业历史……在本届浙江省农业博览会的萧山新农都会展中心,农业文化现场模仿展示成了除特色农产品外的又一大亮点。
浙江农业历史悠久。勤劳智慧的浙江先民们在千百年的农事劳作实践中,创造了许多精湛独特的农耕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农业民俗,积淀了一大批农业文化资源,农博会上的展示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根据省农业厅初步调查显示,目前全省共有农业文化资源215项,其中农业民俗68项,农业文化遗址27项,农业技艺87项,其他类33项。在这215项农业文化资源中,保护较好的有109项目,其中包括已有1200多年传统历史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曾获万国博览会金奖的东阳传统火腿加工技艺以及在世博会上荣获金奖的辑里胡丝缫丝工艺等。
然而,调查中发现,不少具有保护价值的项目正日渐消失。如农业民俗中,金华汤溪下伊、东祝村一带,从清朝时期开始,每年六月初一举办的“保稻节”;农业技艺中,庆元、景宁等地“砍花法”香菇栽培手工技艺;以及农业文化遗址中,安吉县递铺镇安乐遗址中遗存了4000多年的稻谷和先民建筑等。
那么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今天,我们该如何保护历史积淀下来的农业文化呢?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农业发展并不是对立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闵庆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传统并不意味着落后,农业文化遗产是传统农业的精华所在,将其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则是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方向。”他表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首先要是建立政府、社区、企业等多方参与机制。二是探索动态保护机制,如建立生态与文化保护补偿机制、发展有机农业、发展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挖掘潜在的文化价值,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从而实现文化的多样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