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11月28日讯(记者 潘杰 通讯员 杨贡江 邵甜)记者今天从省环保厅获悉:浙江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建设项目全面完成验收,将于年底前投入使用。
届时,81个监测点位的88个自动站将实现监测和预警21个市级饮用水源、60个县级饮用水源的水质质量,基本实现全省县以上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和预警的自动化控制。
40多项监测指标打造全国最齐全系统
浙江省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建设项目提出于2010年,在省环保厅牵头下建设,是浙江省政府2012年十方面实事之一。
过去,浙江开展了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月度水质人工监测,并在设区市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每季度加测一次的生物指标,每年一次水质全分析。
但是监测方式主要依赖于人工采样、实验室手工分析,受人员编制和实验室仪器设备的限制,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前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监管的需要。
因此,通过构建我省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实现全省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数据的实时监测,有利于提升饮用水水源水质预警监测技术水平、提高饮水水源管理手段,可以最大限度保障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的安全。
浙江省现有县级以上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108个,其中在用92个,备用及在建的16个。目前建成的81个水质自动监测点位,资金总投入约2.1亿元,88套监测设备中有固定站71套,特别是首次投入17套建设浮标站,专门以针对湖库富营养化及藻类监测。
据了解,整套系统共有藻类、生物毒性及有机物在内的40多项指标,是全国监测因子最为齐全的水质监测系统。届时,中心管理控制系统能实现对81个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数据、视频图像的采集、传输、存储功能,并具备分析、发布、应用等管理功能。
此外,还将实现基于主干网的省、市、县三级数据审核上报,在紧急情况下发出预警。
斑马鱼、发光细菌负责“体验”水质变化
在这40多项指标中,生物毒性的监测需要一些特殊的“体验”者,它们是斑马鱼、青锵鱼、发光细菌。生物毒性可以通俗理解为样品对生物体的毒害作用,是监测水质的“反污尖兵”。
据省环境监测中心相关工程师介绍,这些生物已经投放到了杭州九溪水厂等水源地,它们各自对水质反馈原理有所不同。
其中,斑马鱼基因与人类基因的相似度达到87%,意味着在其身上实验结果多数情况下也适用于人体,因其胚胎是透明的,很容易观察到水质对其体内器官的影响;一旦水中被投放了毒药或者受到污染呼吸困难时,青锵鱼则会立刻浮至水面,大口大口地沿着水面呼吸;发光细菌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能发出波长在450~490nm的蓝绿色可见光,与外来污染物接触后,由于毒物具有抑制发光的作用,其发光强度即有所改变,能很快根据发光强度判断。
不过目前监测数据暂不以日报等形式对外发布,主要以监测和预警为主。为了避免新安江苯酚污染、苕溪污染等事件,环保部门规定:饮用水源集雨区内所有生产、使用有毒有害化学品的企业必须制订应急预案;危险化学品运输必须经公安部门审核备案,需通过饮用水源附近路段的,还要有专用车辆护送;饮用水源附近的高速公路、主要道路要设置隔离设施,防止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车辆翻入、事故残液流入饮用水源地。
另据了解,截止到2011年底,浙江已累计创建合格、规范饮用水源保护区达509个,法定水源创建比例达100%,受益人口达3300多万。
省环保厅总工程师陈茜说,2012年底前我省将全面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范围的划定;2013年底前全面完成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排污口清理,完成保护区标志牌和界桩的设置;2015年底前全面完成合格规范饮用水源创建,真正让全省人民都喝上干净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