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12月17日讯(记者 戚珊珊) “责任感,献爱心,正义感,是人们投身公益的3种美好动机。可是呢,我有一个朋友,金钱和社会地位都有了,可他就是不幸福。我劝他尝试通过公益让自己幸福起来,我把这3种动机都提到了,但还是没劝动,这是为什么?”
今天上午,在杭州举行的2012品质公益峰会上,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陶传进用这样的方式引出话题。
这次峰会是由杭州青年公益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杭州市青年研究会共同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10余家公益组织的150余名代表齐聚杭州,共同探讨公益发展之路。
“很多人抱着这3种美好动机投身公益,可是没多久后就失望了,因为有公益丑闻,义工社会地位低,而且组织不够专业等原因。这时我们又重新打个问号:我们为何要做公益,怎样才能更好做公益?”陶传进说,回答和开头那个问题的答案一样:公益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也道出了这次峰会的主题“公益与生活。”而陶传进说的这种生活方式是指,你可以以任何心态进入公益,这跟责任、正义、爱心可能都没关系,这就是你的生活方式,是你的幸福来源,而你的这种幸福是对别人有益的。
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研究项目专家谭建光也分享了全民公益与志愿生活的必要性。他认为当前发展生活公益需要“党团力量+社会组织+个体力量”三位一体格局。
“社会组织来自民间草根,需要大量义工,而做义工对人的成长影响很大。最近越来越多出现公民个体做公益,他们不一定参加组织,但他们的崛起对传统公益人是一种冲击。”
让谭建光感受最深的是80后90后的“破坏与重建”。
“有一次,我也是去参加一个公益论坛,主办方当然把领导和嘉宾的位置放在前几排,公益人的位置则在后面。当我走进会场的时候,我看到两个年轻小姑娘正在把我的椅子搬到后面,把她们自己的椅子搬到我那里。”
自己的奶酪被人动了,起初当然会不高兴,但后来他得知,这两个姑娘都是很出色的公益个人,换位置是想跟坐在自己旁边的香港专家交流,谭建光就理解了。他还在会上提出建议,以后安排位置可以考虑一个专家挨着一个公益人,既体现平等也能更好交流。
在本次峰会开幕式上,还成立了“杭州公益伙伴圈”。这是以滴水公益、第九世界、杭网义工等12家杭州草根公益组织为基础组成的联盟,旨在调动各方积极性,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