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创作的油画《地之子》,在1932年的首次个展上就引起轰动。
浙江在线06月08日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庞薰琹(qín)和他的艺术,对社会大众来说非常陌生。他和徐悲鸿、林风眠一样,最早留学法国的艺术家,是中国现代艺术的先驱者,现代工艺美术事业的拓荒者。他还创立了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第一个有纲领、有宣言、有连续艺术活动的前卫艺术团体——决澜社。
现在,杭州人终于有机会全面了解这位艺术家。“决澜长歌—庞薰琹艺术回顾展”昨天在浙江美术馆开幕,展出庞薰琹美术馆馆藏庞薰琹作品155件,及相关图片、文献和影像资料,展览将持续到6月28日。
庞薰琹之子庞均,昨天在美术馆讲述了他父亲创作中的诸多故事。美术馆的4号和5号展厅里,有庞薰琹早年拍摄的巨幅肖像。从那飞扬起来的头发,和意气风发的笑容里,就能感受到他的“决澜精神”。正像展厅里挂出的一幅庞薰琹亲笔写的前言:“我始终走我自己的路。我的一生,是探索探索再探索的一生。”
他从杭州北上
奠基现代设计教育
初次了解庞薰琹,是年初在中国美院教授杭间的微博上。那时才知道,庞薰琹与杭州还有莫大的渊源。
杭间发微博说,想做一个“艺术北上”的计划。起因是:1953年3月初的一天,在杭州的庞薰琹怀揣梦想,踏上了北上的列车,同行的还有雷圭元、柴扉、程尚仁、袁迈、田自秉等华东分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的教员。他们去北京创建中国第一所设计学院中央工艺美院。“今天设计院校已遍地开花,但为民生的现代设计之路仍然艰难。‘北上’亲历者健在已不足5位。”杭间在微博里说,“希望自己与设计界同行,一起做点事来纪念这些前驱。”
1949年8月,43岁的庞薰琹与江丰、刘开渠、郑野天、彦涵、莫朴等从上海赴杭州,接收国立艺专,成立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任绘画系主任。在这期间,他与奚小朋、罗无逸等设计了杭州人民大会堂。1952年,他建议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实用美术系与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合并,作为筹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基础,被国务院批准,于是在1953年,开始了“北上”之旅。在艺术界,此举被认为是奠定中国现代设计教育基础。
他从国外归来
画风融入西方技艺
庞薰琹的现代艺术意识,深深地融入了他的画风,这与他的留洋经历及故事有很大的关系。
1925年,19岁的庞薰琹来到法国留学。初到巴黎时,恰逢巴黎万国博览会,参观后他感到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风格正在影响着时代风格的变化。1928年他还到德国考察了包豪斯,接受了融建筑、雕塑、绘画为一体的包豪斯思想。在巴黎游学5年中,庞薰琹接触到欧洲各种艺术流派,兼容并蓄,造就了他日后独具个性的艺术风格。
当年,庞薰琹的速写画得很出色,每次画画身后都有一群人围观,画完一张就被要走一张,以至于很多画商都注意到了这个中国画家。
这位“洋派”艺术家,在法国领悟到的最深刻教训,却是回国的觉悟。庞均小时候就经常听父亲给学生反复讲起这个故事。
“我父亲在巴黎想举办一个画展。按照当时的规矩,必须找一个权威的评论家为他写文章。”庞均说,“那个老头见了他就问:‘你对中国文化了解多少?’父亲不知道如何回答。他想把作品给他看,没想到评论家说不看,‘你这么年轻,跑到巴黎学油画,我能想象得出你画得怎样。你最好先回去中国了解自己的文化,再来巴黎,那时候你不求我,我也会给你写文章。”
庞薰琹回家后彻夜难眠。后来,他做出决定,回国。
1930年,24岁的庞薰琹回国,始研中国绘画史论,探索绘画之民族性与装饰性。1932年,他与倪贻德等艺术家共同创办了“决澜社”,并举办第一届决澜社画展。他创作的油画《地之子》,在1932年的首次个展上就引起了轰动。
虽然,决澜社在举办了第四届展览后宣告解散,艺术家的梦想终被现实击碎,但决澜社与庞薰琹已经在中国现代艺术史册上占据了光辉的一页。对于决澜社与庞薰琹而言,最重要的决不仅仅是那段色彩斑斓的历史,而是那震动中国艺坛的“决澜精神”。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