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初少年宫气象班学员施放探空气球 少年宫供图
快报6月19日刊登杭州少年宫“金色的记忆——我与少年宫的故事”征集老照片好故事报道,引发市民广泛关注。报道中留下的联系电话、电邮和微博一下子热闹起来……
80年代气象兴趣班学员
后来成了高级工程师
在浙江省气象局科研院所任研究员的朱持则高级工程师说,他是杭州少年宫20世纪80年代初气象兴趣班的学员,后来担任过浙江省气象局首席气象预报员。
朱工程师说:“一晃30年过去了。我想趁这个机会,约上几位当年的气象班学员,一起回少年宫见见我们的施老师。”
这位施老师,当年是气象兴趣班的辅导老师,全名叫施泽民。
施老师今年5月份刚退休,之前是杭州少年宫少儿科学院总辅导员,在杭州少年宫做科普教育整整40年,其中前20年专门做气象科普和教学工作。
第二天,朱工便约上当年的学员毛颖达、朱敏,与施老师会合,赶往少年宫。
毛颖达和朱敏都是80年代气象兴趣班的学员:毛颖达曾在部队气象部门担任高级预报员,现为浙江省气象局信息网络中心副主任;
朱敏现在是中国计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从事生物学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曾留学韩国、美国。
在施老师带领下,昔日三位气象班的学员拿着一张老合影照片,在少年宫追寻80年代的气象兴趣班所在地。
“现在在施工的这个地方,就是当年我们气象兴趣班的教室所在位置,有一次我们的气球探空实验就是在楼顶做的。”施老师说。
气象班准确预报台风走向
在全国夏令营上夺冠
1972年,从杭高毕业的施泽民进了刚恢复的杭州少年宫,当上了气象科技活动小组的辅导员。
最早的学员有20人,都是城区各中学推荐的,“一般都是地理基础比较好的同学,由地理老师推荐。”
“当时我们是三缺,一缺相关专业书籍,二缺仪器设备,三缺师傅指导。”施老师说。就是这样一个“三缺”气象班,使得杭州少年宫成为当时全国惟一一个有气象兴趣小组的少年宫。
施老师说,为解决这三缺,他拿着单位介绍信,到省市气象台去借书、拜师,到气象岗位见习、看工作人员怎么做气象工作。
复杂点的设备,“我就向省市气象部门要,以孩子们的名义要,对方基本能买账”,简单点的,施老师自己动手。
做海市蜃楼的实验时,施老师自制了一个铁架,悬空,用电炉丝缠绕在铁架顶端,通电加热,人造了一个上层热、下层冷的温差小环境。再在实验架与观察者之间放一只搪瓷杯,看实验架后面的空气中,有没有浮现这只杯子的影子……
“这样一实验,不用我多讲,同学们就一目了然,知道蜃景是怎么发生的。”
最让施老师难忘的,是1981年在厦门参加的全国首届气象夏令营,杭州少年宫气象班“一战成名”——
当时全国有20支队伍,总共1200人。施老师带了杭州队20人参赛。
当年9号台风接近厦门,组委会决定来场实战——看谁能报准这场台风的走向。
当时的对手很强大,上海队由上海气象台总工带队。施泽民和营员们选在日光岩最高处观测。施老师迎着强风手持风向风速仪,三位男营员从左、后、右三个方位抓紧他的裤带,防止他被大风吹下山崖。“我们是一小时测一次,每次都是这个姿势。”
此外,他们还施放探空气球,气球运动的轨迹和走向,实际上就是台风运动的轨迹和方向,“就靠肉眼观测,平时我们都是这样练习的。”最后,根据观测经验和气象数据,杭州队大胆预判:“9号台风将与厦门擦肩而过。”
事实和他们的判断完全一致。
继续征集好故事、老照片
少年宫在一代代杭州孩子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印记。我们继续征集“金色的记忆——我与少年宫的故事”,希望您翻翻老照片,或者说说自己与少年宫的往事。这些照片和故事,采用后将收集成册。
大家可以拨打85821011,也可发邮件到邮箱:hzqsng@sina.cn告诉我们,或发微博@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