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8月14日讯 (通讯员 鹿轩 记者 施宇翔) 温州人叶可为在当地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曾经的他是赫赫有名的海鹤制药掌门人,如今却站在被告席上,即将接受法庭的审判。
2013年8月14日上午,温州市鹿城区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庭内,开庭审理原海鹤制药法定代表人叶可为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一案。
旁听席上,有他曾经的员工、亲戚、还有债权人。
“海鹤”前身为百年药店 负债12亿“东窗事发”
叶可为,男,今年53岁,汉族,高中文化。他曾是旅居意大利的华侨,当过银行职员,在意大利从事过16年的贸易,回到温州之后,他结实了一帮在温州当地从事担保行业的朋友,创办了温州市百顺非融资担保有限公司。
之后,他涉足实业,从张福林、戴育仁手中,接过“海鹤”制药的接力棒,拥有“海鹤”制药60%的股份,成为“海鹤”制药的法定代表人。
提起海鹤药业,特别是其生产的左金丸、板蓝根颗粒、小儿肠胃康颗粒等常用药,在温州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其前身更是赫赫有名——“叶同仁堂”,创办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距今已有342年的历史。
这家走过百年的本土制药企业,经受住了历史的风雨飘摇,却在温州金融危机爆发后,因负债12亿元遭遇经营困局,最终通过破产清算——司法重整涅槃。
老百姓疑惑的是,是怎样的一个经营者,让这样的百年老企业历经“重创”,而作为曾经“海鹤”制药的一把手——叶可为来说,他也不明白,自己一心想要做实业,如今为何却站在了被告席上……
庭上坚称自己无罪 38个报案人有亲朋好友和同行
庭审开始时,审判长重复三次询问其是否认罪时,他清楚地表达,“我没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起诉书上说的38个报案的人,都是我的亲戚、朋友、担保业同行。”
公诉机关指控:2008年8月至2011年9月间,叶可为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以收购海鹤药业、兴瓯医药有限公司与重庆钰洲酒店、写字楼及资金周转等为由,并承诺给予月息一分半至六分不等的利息,先后向80余人非法吸收资金人民币共计13亿余元。
其向担保业同行、朋友及其他通过熟人介绍的人员共计38人已经报案,涉及非法吸收资金共计人民币9亿余元。
当公诉机关询问叶可为和这38个人之间的关系时,叶可为显得很是激动。
“我从未涉足过制造业,更不懂销售,一年有365天,我有360天都是和这38人在一起,向他们请教如何经营企业的方式,他们都是我的朋友、亲戚。”
公诉机关指控的非法吸收的资金13亿元,叶可为表示,其中5亿元用于支付利息、1.6亿元用于投资重庆的酒店和写字楼、3亿元用于收购“海鹤”制药有限公司、帮戴育仁偿还个人欠款1.03亿元,近3亿多元替戴育仁承担连带担保责任。
因为接手时,“海鹤”已经负债累累,“大家都不相信生产左金丸肯定稳赚的公司怎么是负债经营的。”
叶可为说,一方面他要替“前任”戴育仁还债,这些债务,是戴育仁个人使用还是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他不得而知。
他只知道,温州民间的交易习惯是,借钱的人只认人,所以即使钱借过来是用于“海鹤”企业生产所用,但是也是以法人个人名义借款,所以戴育仁之前向民间融资时,他都在后面署名承担连带责任,并没有加盖“海鹤”的企业公章。
根据公安机关提交的一份证据显示,叶可为向民间借款时的借条非常简单。以一笔100万元的借款为例,借条上只写着一句话“今借某某壹佰万元整。借款人:叶可为。借款日期”对于借款的具体利息、还款日期,具体的细节并没有明确约定。
“按照民间的交易习惯,迟一天打款对于借款人来说就损失一天的利息。”叶可为说。根据公诉机关指控的材料,叶可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利息为月息一分半至六分不等。为何利息会不等,叶可为表示,利息也是随着市场的变化而相应调整。
旁听员工:我们相信你是无辜的
因为叶可为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案情复杂,加之叶可为本人听力严重障碍,法院宣布当天的庭审结束,将择期再次开庭。
法警将叶可为带离法庭之后,旁听的30余人都跑到的羁押通道的门口。因为透过铁门,唯一能再看叶可为一眼。
叶可为转过身来,从去年7月17日被刑事拘留,到今年8月开庭审理,这一年的煎熬等待,让他变得又瘦又黄。他弓着背,看着铁门外的家属。
“你一定要保重身体,我们来旁听的员工都相信你,你会没事的。”听到这里,已过知天命的叶可为忍不住失声痛哭了出来。
他挥了挥手,留下的眼泪千般滋味难以述尽,他委托辩护律师准备了一份长长的陈述词,下次庭审时,要把心中的话全都在法庭上讲出来,请求法院的轻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