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今年,杭城小学出现入学高峰,主城区小学的招生计划为2.9万人次,但最终招了近3.1万人。其中,45%都是进城务工子女。
教育资源并不充足的杭州,努力地用一颗包容的心去解决外来务工子女入学问题。
在开学首日,记者跟随清泰实验学校新生涂娜敏一家上学,记录“小新市民”的幸福上学路。
浙江在线杭州9月2日讯(记者 俞雯祺)早上7点整,我赶到了位于兴隆东村的小敏家。她已经早早地坐在客厅喝稀饭了。
小敏妈妈说:“这两天她一直很兴奋,平时都7点多起床,昨天和今天都是6点多就起来了,起来以后就在门口蹦蹦跳跳的。”
新鞋新书桌都是她最喜欢的粉红色
一边吃着稀饭,一边有意无意地翘着脚,想让我注意到那双崭新的粉色球鞋——小敏的小“心机”,让外公外婆都笑了。
这是小敏妈妈过年的时候给她买的,小敏一直不舍得穿,等到开学终于用上了。
7点07分,吃完早饭的小敏拉着我进到了她和爸妈的小房间。
在这件不足8平米的小房间里,最显眼的要数那张崭新的粉红色课桌。
“这是我昨天才刚搬进来的,其实她早就看中了。虽然地方小,但还是要挤出个位置给孩子读书用。她喜欢粉红色,还有喜羊羊,我跟她妈妈就选了这张。”小敏爸爸说。
摆在桌子旁边的,是小敏的新书包,也是粉红色的。在妈妈的嘱咐下,小敏翻开新书包,再次确认是否带齐了东西。
妈妈发现小敏的指甲有点长了,便急急忙忙拿出指甲钳。
“女孩子还是整理干净些,给老师同学都留个好印象。”
刚剪完指甲没多久,小敏爸爸又想起了老师交代不能穿无袖,赶紧催促妈妈给换一件。此时,距离出门还有10分钟。
换上一件粉红色的T恤后,小敏在镜子面前照了下,很是满意,撒娇地坐在爸爸的腿上。
爸爸妈妈陪小敏上学
200米路 爸爸妈妈一路陪伴你
小敏爸爸告诉记者,他们来杭州已经7年了,搬了6次家。最后是在兴隆社区的一位好心人介绍下,和妻子、岳父岳母及小舅子一家,搬进了现在的住处—一间不足20平米的小宿舍。
“房子是小了点,但不收租,能节约不少钱。”小敏爸爸说,杭州虽然物价高、房价贵,但这几年得益于好心人的帮助,总的来说小日子过得还算不错,自己也很满足。唯一的遗憾,是一直没解决儿子的读书问题。
两年前,小敏爸爸带着材料给儿子报名清泰实验学校,但由于社保只交了10个月,不符合条件,被退回了。无奈之下,儿子只能送回老家。
“当初儿子读小学的时候错过了,有点自责。今天女儿能在杭州读书,我真的很开心,想要和老婆一起送她上学。”
7点36分,小敏牵着爸爸妈妈的手出发去学校,一路上有说有笑。
“学校只有几步路,而且进了以后读中学也不愁了。三年级以后,我打算让孩子自己上下学。”
7点43分,到达校门口,小敏与爸爸妈妈挥手告别,一路狂奔进了教室。
杭州努力解决外来务工子女入学问题
自2008年实行《杭州市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杭入学管理暂行办法》以来,越来越多像小敏一样的孩子,在杭州念上了书。
以2012年为例,主城区招收的小学入学人数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已占44%,这部分学生中85%均就读于公办小学。此前,杭州主城区小学小班化已达近60%,但是由于扩班需要,现今仅在各个实验学校班级中保留。
为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书读并且要读好书,杭州今年还收编了三所民办民工子弟学校。
另外,杭州还设立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专项经费。经费除资助学生学费每学期300元之外,还用于补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专门学校提高办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