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国庆巡礼特别报道·之五
引言:作为经济大省,浙江建设成就硕果累累,各个领域有不少规模宏大的重点工程。这些工程凝聚了浙江人民的心血和汗水,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值中国人民共和国建国64周年华诞,本网特别策划浙江重点工程巡礼系列报道,记录这些新发展、新成就,展示浙江人民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坚定扩大有效投资,全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努力和信心。
相关报道
浙江在线杭州9月29日讯(记者 汪洋 姚群)每年七八月份,台州市路桥城区、螺洋、桐屿街道等地的居民就会犯愁。这里地处温黄平原,在一些低洼地带,年年都会遭遇洪涝灾害,遇到台风袭击,居民家中漫起齐腰深的水,田里的水稻、葡萄等农作物几乎绝收。
“这样的日子就要到头咯。只要栅岭汪排涝调蓄工程项目一完工,以后我们将不再受洪涝灾害。”桐屿街道东明村委主任顾合新说。自从今年5月份湖区正式开挖以来,他隔三差五就会到现场看看,盼望工程早日完工。
一场台风曾造成经济损失16亿元
台州市路桥区、椒江区与黄岩区交界处,地势低洼。这里位于温黄平原腹部,且北、西、南三面环山,一遇汛期,极易积涝成灾,属于温黄平原重涝区。
“尤其是桐屿区域,这里地面平均标高为3.0米,低于正常地面高程0.3米。一遇到暴雨或者台风天气,路桥城区和温岭泽国等地的雨水就都汇集到了这里,周围五六十个村庄都会被洪涝殃及。”
在栅岭汪排涝调蓄工程现场,东明村委主任顾合新告诉记者说,这里位于金清水系末端,过去只有一个排涝河道,而且离排水出口有40多公里,涝水需等到其他水域水位降落后才得以最后排出,所以水位降落速度慢,受淹时间长。
而在工地附近,还有片片待收的果园。顾合新介绍说,这里的村民都不怎么敢种植水稻、蔬菜等农作物了,因为农作物抗涝能力差,一旦受淹,几乎颗粒无收,所以现在田里大多种的是梨、桃、柑橘等果树。
据统计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60年来,螺洋、桐屿等地共出现37次洪涝灾害。在1997年11号台风袭击下,路桥全区大面积受淹,桐屿等地的涝灾尤为严重,全区直接经济损失16.28亿元。
“而在前年8月,受台风‘莫拉克’影响,路桥桐屿一带防洪渠受损严重,田里的水稻、葡萄等农作物几乎绝收。”台州市栅岭汪排涝调蓄工程管理委员会党组副书记胡三争说。
防洪标准可提高到20年一遇
2700亩飞龙湖山水相依、绿水相印;4条排涝河道河林相依、河海相连;1条1498米长的栅岭汪隧道连通路桥和椒江,为台州市第一大排涝隧道;调蓄区周边还将新建4座节制闸,控制调蓄区与外河互通……
栅岭汪排涝调蓄工程管理委员会党组副书记胡三争介绍说,按照“南水北排”、“蓄排结合”的总体思路,工程包括湖、洞、河、闸四大建设内容,有效施工工期42个月,静态总投资约11亿元。
在施工现场,20多台挖掘机、70多辆工程车同时作业,现场机声隆隆,气氛热火朝天。项目经理陈定说,目前湖面已开挖1700亩,占总面积60%。预计到今年年底,整个湖区可实施全部开挖。
而摊开栅岭汪排涝调蓄工程的效果图,整个湖区的形状就像是一只舞动的飞龙,所以在规划图上,它的名字又叫做飞龙湖。
根据规划设想,工程建设完工后,将真正打通各个排涝通道,最大程度的缩短排水距离,使得低洼地淹没时间从58小时缩短至22小时。通过与流域其它水利工程相结合,使得路桥城区、桐屿、螺洋等地的防洪排涝标准从5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
“其实在过去,温黄平原本来是有大量河道的。只不过,后来水域被大面积占用,河网的蓄水量从近2亿立方米下降到现在的1.7亿立方米左右。”
项目工程总经理陈立说,工程完工后还可增加292万立方米备用水源,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为城区增加了一片洁净水源,对改善城区生态环境、局地气候、人居环境等都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浙江兴建系列水利工程防洪排涝
台州市栅岭汪排涝调蓄工程是浙江省温黄平原排涝骨干工程之一,是以防洪排涝为主、改善城市水环境和提供应急备用水源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工程位于路桥区桐屿、螺洋、路北街道及椒江区葭芷街道,工程静态总投资10.9875亿元。
工程建成后,可提高温黄平原整体防洪排涝能力,通过与流域其他水利工程相结合,可以使路桥城区、桐屿、螺洋等地的防洪排涝标准从5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增加城市后备水源,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从浙江省水利厅了解到,浙江地处东南沿海,是暴雨、洪水、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地区,近年来更是呈现多发、并发、突发趋势。为了做好防汛排涝工作,水利厅修建了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包括温州一千里标准海塘工程、绍兴市区新三江闸排涝配套河道拓浚(南)北片工程、杭嘉湖南排三堡排涝工程、黄岩永宁江治理二期工程等。
“加强工程体系建设对防汛防台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兴建海塘、河口闸,开挖水库、疏通河道,能够有效疏导洪水,减少地势低洼地区受淹面积和受淹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水利厅宣传处谢根能说。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