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27日讯 公车改革,是一个老百姓关注的问题,也是老百姓乐意看到的局面。
但是公车改革,如何确保行之有效,而且长效,这不单单是公车改革怎么改的问题,而是行政体系中如何系统地完整地改革的问题。
车改推进中,曾经面临诸多问题,补贴怎么确定,会不会有领导一边拿了车贴,一边从下属事业单位里征用车辆,公车私用怎么办?另外,政府机关改了,事业单位要不要改,国有企业要不要改,整整一个大工程。
让我们从逻辑上的根源入手。举个简单的例子,要制止公款吃喝,禁令、严查有时候也很难杜绝,个别顽固的与督察人员打游击。如果不让他报销,是不是效果会更好?现在频频曝光领导穿戴名牌,如果实行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效果是不是更好?
这就是“源头”问题。公车改革的源头是控制三公经费中公车项目的支出,如果政府能够在三公经费预算制定时,让群众全口径参与,预算执行时,让群众监督,最后钱都用到哪里,决算制度也要建立。
卡住财源,让财务阳光化,这就是从“源头”抓起。
另外要使权利运行公开化法制化。同时,提高监督制度的建立,比如党内监督、人大、政协监督,还有媒体监督。
从我国现有的政治制度实际情况看,纵向问责,即自上而下问责比较有效。但横向问责,制度化的措施仍然非常有限。老百姓说公众监督像是“墙外扔砖头”。可以进一步增强舆论监督,这将是对纪委的力量很有力的补充。
在国外,公款消费很少见,去拜访官员到饭点了他只能请你吃个汉堡包。公车不仅数量极少,而且监督严格。论个中原因,说简单了,他们的公款消费,当年的预算,都是要向国会和议会报告请求通过。你说,如果有哪个政府部门报告说要买豪车,要雇用大量司机,怎么可能获批。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