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一个吃公车改革“螃蟹”的黑龙江大庆市,到湖北老河口市车改“一步到位”,再到辽宁辽阳市弓长岭区车改“昙花一现”……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先后有14个省份的部分城市进行了公车改革试点,但能够长期坚持的只是少数,多数试点受多重因素困扰或“夭折”、或停滞甚至出现公车“回潮”。
大庆市的公车改革始于1998年,从那时算起,我国的公车改革试点已历经十几个年头。然而放眼全国,目前的公车改革仍只能用“雷声大雨点小”乃至“原地打转”来形容,除各地试点或“夭折”或停滞或“回潮”外,更多地方则处于观望状态,不愿做“出头鸟”,省得麻烦。
从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公开的三公经费数据看,公车消费始终是三公消费的大头,占比约为三分之二。显然,要压缩三公经费,要打造节约型政府,公车改革便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是亟待大力推进的一项改革。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虽历经十几年试点,但目前的公车改革还在“摸石头”,改不改、怎么改全凭各地自觉自愿、自行其是,没有明确的改革目标,没有规范的改革路径,更没有确切的时间表——公车改革的“石头”还要摸多久?每年数千亿元公车消费何时是个头啊!
公车改革长期“摸石头”,无非是因为改革触及官员的特权福利,阻力重重。如果全凭自觉自愿,各地难免相互观望,即使改革,也难免有的地方以改革之名行“权力自肥”之实,比如辽阳市弓长岭区的车改,区长一年车补高达8万元,如此“车改”与贪污公款何异!同时,即使那些车补标准相对合理的车改,也往往背负“权力自肥”的骂名,比如杭州市车改,最高车补为每月2600元,但仍遭到社会舆论的批评。正因为公车改革动辄得咎、吃力不讨好,改革者总是挨骂,不改革者反而无事一身轻,于是更多地方选择不改革,闷头享受。
所以,套用流行的说法,公车改革需要“顶层设计”,并在“顶层设计”之下全面强制推行车改。“顶层设计”至少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确定公车改革的模式,公车货币化改革虽不完美,但不失为一种可行办法,不妨予以全面推行,做到全国上下一盘棋。其二,确定规范、合理的车补标准,不妨在征询民意的基础上,通过调查测算、严格论证确定。鉴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公务出行成本不同,各地车补标准也应有所差别,可以确定一个计算公式,列出明细账,让老百姓看得明白、便于监督。
据报道,日本东京都的墨田区共有3500多名公务员,全区却只有4辆公车,人家是怎么做到的,我们何不虚心学习?公车改革所缺少的也许并不是好办法,而是诚意和决心。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