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08日讯医生与患者,理应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对抗共同的敌人——病魔。可是,接连不断的暴力事件,却让这层关系蒙上了阴影。近日,温岭、南京、广州接连发生多起医务人员被辱、被打甚至被杀事件,刺痛了所有人的心。
本应受人尊敬的医生,如今为何成了“高危行业”?该如何处理好医患之间的关系?这成了参加本届“两会”代表委员们倍加关注的话题。
医生不想让孩子学医
昨天上午,北京会议中心,全国政协文教科卫界委员驻地。一场讨论正在进行。一位来自广东的医生委员,最先打开了话匣。“现在的医生,要做好随时受苦受难的准备。我常告诫我的孩子,以后不要做医生。”
他的观点,立刻遭到了一位校长委员的反驳。“患者不惨吗?两会前,我有个亲戚被鱼刺卡了喉咙。去医院从中午等到傍晚还没排到号。护士只回一句话:排队。疼得受不了,他只好给我打电话,问我能不能找关系插队。做医生的你,能体会到患者的苦吗?”
据媒体公开报道,2000年至2010年间,约11名医务人员在“医闹”事件中被杀害。仅仅2013年10月下旬,国内十天内就发生了6起伤医事件。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医科大学校长瞿佳告诉记者,中华医院管理学会曾经对全国270家各级医院进行专项调查,全国有73.33%的医院出现过病人及其家属用暴力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等行为。
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思考:层出不穷的“医暴”事件,根源究竟在哪?
将医院升级为“公共场所”,有效提升就医环境
“用最近发生的暴力事件做缓解医患关系的讨论,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启仪告诉记者:“无论是对还是错,都不能用暴力作为解决问题方式。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算医生误诊,如果你拿起凶器杀害医生,与恐怖分子有什么区别?”
所有接受采访的代表委员,都一致谴责“医暴”。“医院是治病救人的地方,医生是为公众服务的人。可如果因为一己私怨,大闹医院,甚至对医务人员行凶。不仅会损害其他病人的利益,还涉嫌违法犯罪。”全国政协委员、浙医二院眼科中心主任姚克表示。
他们建议,应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将医院列为公共场所。我国《刑法》第291条对“公共场所”进行了列举式规定,“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商场、公园、影剧院、展览会、运动场或者其他公共场所”,而医院并未明确包括在内。
“事实上,由于‘医闹’事件常常被简单定义为‘医疗纠纷’,‘特殊办理’,使得不少闹事者认为,在医院闹事不仅有利可图,而且司法成本很低。”瞿佳说。
一旦医院被法律视作“公共场所”,那么无论从公安部门的管控等级,还是从中滋事所受的惩罚都会升级。“这样,既能有效保护医务人员的安全,也能有效提升医院的就医环境。”瞿佳表示。
医生应与病人充分沟通,病人应给医生充分尊重
姚克认为,医患之间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相互理解有所欠缺。“做医生,特别是在大城市、大医院做医生,工作强度真的很大。就拿我自己来说,给病人看病,常常半天接待40多个病人。到后来,真累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不少门诊医生,一天的接诊人数有七八十人,最多甚至超过100人。”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全国政协委员,浙江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你知道吗,不少女医生吃饭的时候甚至不敢喝粥。为什么?就是怕上厕所太多耽误看病。即使如此,还有患者不理解,认为医生不抓紧时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医患关系紧张,主要原因是由于没有或是极少沟通。“看病不是买东西,过程中有个非常重要的是医生与患者的沟通,沟通得越少问题就会出得越多。排队半小时看病三分钟,但这种情况也不要怨医生,医生也不想这样。”
钟南山说,医院要生存要发展,80%以上要靠自己经营创收,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办法就是让每个医生满负荷运转,一个上午看五六十个病人,怎么可能有沟通的时间和空间?钟南山以自己的专科门诊为例,“一个上午看10个,三个半小时看完,大家觉得我讲得还挺详细,如果我一个上午看50个,沟通就不可能多。交谈沟通少,双方容易出现问题。”
不少代表、委员都认为,在医生与患者之间,理解应该是相互的。“患者也很不容易。排一天的队,看病就那几分钟。如果碰上态度不好的医生,病人确实容易冲动。看病的时候,我也经常提醒自己,对病人一定要耐心。你耐心了,病人就会理解你。好几次,到吃饭的时间了,看我还在忙,病人会主动送来面包、牛奶。虽然上班时间,我不能吃、不能喝,但心里暖暖的,疲劳也会减轻。所以,如果相互理解了,医生与患者,压力都会小很多。”姚克表示。
蔡秀军说,目前很多医院也在努力改进医务人员的工作态度。“我也希望通过媒体呼吁,希望患者也多多理解医生、体谅医生。”
“私了”“官了”“官司了”都有局限,处理医疗纠纷机制缺陷亟待完善
“目前,我国有关医患纠纷的法律法规,以及医患纠纷处理机制存有缺陷,成为激化医患矛盾的催化剂。”姚克表示。2002年9月起施行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明确可采用医患协商、卫生行政部门调解和诉讼三种医患纠纷处理方式。通俗来说,就是“私了、“官了”和“官司了”。可选择“私了”,医患双方直接面对,容易引发冲突;“官了”,卫生行政部门与医院存在亲缘关系,有“老子帮儿子之嫌”;“官司了”,诉讼成本过高。对于患者来说,容易陷入“三难”的境地,最终产生“医闹”的想法。
“可以设立专门医事法庭,开启司法快捷通道。实行有医学专家参加的陪审团制度,使医患纠纷可调可裁,形成集调解、鉴定、仲裁、诉讼、保险理赔为一体的医疗纠纷解决机制,及时高效化解医患纠纷。”姚克建议。
钟南山建议,解开医患心结,还需“问诊”医改——评价医改成功与否的标准有三:一是看病难、看病贵是否得到缓解,二是医患关系是否得到改善,三是医务人员作为医改主力军的工作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
瞿佳认为除了法治、机制之外,还要加强德治。“医务人员要讲医德,以救死扶伤为天职,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同时还要在社会上广泛开展健康教育,使公众知道人类对生命、医学、健康的认识还是有限的,医院医生并不是包治百病,理性对待医疗技术的局限性和风险。”
改善医患关系
代表委员支招
招数一:
全面引入“医强险”
提议人:全国政协委员、浙医二院眼科中心主任姚克
开车有“交强险”,治病也需要“医强险”。强制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购买医疗责任保险,并鼓励医院和患者自愿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在挂号费或住院费中附设医疗意外险,以增强患者的风险意识。还可以设立医疗损害赔偿基金,主要用于医疗纠纷的补充赔偿,把医务人员从医疗纠纷中解脱出来。
招数二:
增加投入,降低患者负担
提议人: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启仪
解决问题,“疏”比“堵”管用。如今病人看病,有的花光积蓄,有的甚至举债。付出越多,就越希望得到治愈。可是,生老病死却是无法阻止的自然规律。如果国家加大投入,扩大医保范围、提高医保报销比例,看病便宜了,压力降低了,“医闹”自然少了。
招数三:
利用好社区医院、乡村医院
提议人:全国政协委员、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研发资源规划部主管马力
如今,我国存在着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大城市,特别是大医院里,往往人满为患,医生超负荷工作,患者排队也苦不堪言;可另一方面,部分乡村医院和社区医院,又门可罗雀,无人问津。今后,国家无论在政策、人员、资金上,应该多向社区医院和乡村医院倾斜。医院、医生、患者达到平衡,能够有效改善医患关系。
招数四:
公立医院不够用,民营医院来帮忙
建议人:全国人大代表、奥克斯集团董事长、总裁郑坚江
一方面,在逐步进入老龄社会的过程中,老年人患病率高,且多是患病时间长、并发症多、病程较长的慢性病;另一方面,目前民营医院的经营和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床位大量闲置。因此,利用民营医院的病房资源,为老年病人提供医养结合的服务,有利于改善民营医院的经营效益,与公立医院形成错位竞争,既可以帮助政府应对日益严重的养老问题,也可以帮助民营医院摆脱目前的困境。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