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率
你好,平安浙江!
还记得么,10年前的那个春天?那一年,浙江正处于人均GDP接近3000美元的“门槛”,比全国其他省份更早地遭遇了“成长的烦恼”。在面临诸多机遇的同时,浙江遭遇社会矛盾增多、产业转型、结构重组和资源环境等一系列压力和问题。如何成功跨越这道门槛,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2004年1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省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上提出了“平安浙江”的概念。2004年5月,浙江省委作出了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战略决策。
从那一年起,平安浙江成为新老浙江人的强烈企盼与共同的奋斗目标。一以贯之的坚持与落实,浙江开创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平安建设和各方面工作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10年来,浙江省刑事发案、信访总量、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始终保持“零增长”。浙江成为全国最安全的省份之一。
10年来,浙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始终位于全国各省区前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不断缩小,是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省区市之一。
10年来,浙江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率逐年提高,2013年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到96.09%。浙江成为最具安全感、幸福感的地方之一。
10年来,浙江社会发展水平总指标位居各省区第一位,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城乡居民同等待遇逐渐变为现实。
10年来,人民群众对平安浙江建设的知晓率从2005年的不足20%,上升为2013年度的82.9%。平安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群众的参与热情日益高涨。
数字无声,却是平安浙江建设成效的最好注解。平安浙江,不仅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平安中国建设在浙江的生动实践。
“大平安”理念催生民富民安
你好,平安浙江!
平安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国家有多么重要!
此心安处是吾乡。对于百姓来说,平安是儿女膝下的天伦之乐,是日益富足的日子,是日趋完善的保障,是吃住行的安全,也是蓝天碧水的惬意;对于国家而言,平安是基本的公共产品,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
早在决策推出之初,习近平就指出,平安浙江的建设,不单单是社会治安问题,我们要解决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大平安”,实际上就是要构建一个和谐社会。他强调,富裕和安定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富民与安民是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
在推进平安建设的过程中,浙江省委省政府始终统筹发展与稳定两者的关系,做到经济社会发展到哪个阶段,平安建设就提升到哪个水平;影响平安的问题出现在哪里,平安建设就延伸到哪里。
保障发展,是平安建设的重要任务。当江南水乡为找到能游泳的河流寻寻觅觅,平原水网不时为饮用水污染传闻困扰,台风“菲特”造成水困余姚的重创……浙江果断以治水为突破口推进转型升级,同时将治水的过程作为抓平安保稳定促和谐的过程。
为了治水,水晶之乡”浦江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治理支柱产业水晶加工业。倒逼之下,位于水晶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的人,都在积极寻找转型升级的方向。超负荷运转的社会生态环境,终于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在退进之间,曾经的“牛奶河”变得清澈起来,而浦江的经济发展依然向好,居民收入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
治水,是浙江省构筑“大平安”格局的一个生动写照。10年来,浙江推出一系列事关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转型升级,探索出一条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赢的发展新路。
改善民生,是平安建设的重要内容。省政府将每年70%以上的财力用于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每年选择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加大财政投入,明确任务表、时间表、责任表,为民办好十件民生实事。
保护舌尖上的安全,整治路上的拥堵,消除雾霾带来的焦虑,弘扬浙江人的“最美”精神……“大平安”的理念,让平安浙江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中,共同谋划、统筹推进。
“一手拿经济报表,一手拿平安报表,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省委书记夏宝龙对浙江省各级党政领导的要求。为推进平安建设,浙江各级党委均建立了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形成了党政统一领导、平安办组织协调、各成员单位共同参与的平安领导体制。像分析经济形势那样定期分析社会稳定形势,及时研究平安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已经成为工作常态。平安建设的成效也纳入了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作为衡量干部政绩、晋职晋级和奖励惩处的重要依据。
“抓平安就是抓发展、抓民生、抓和谐。”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强指出,建设平安浙江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必须始终放在心上、牢牢抓在手中。要守住三条“底线”,就是把百姓增收、生态良好、社会平安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底线”,努力使浙江人民更加富裕、环境更加秀美、社会更加和谐。
10年的努力,让越来越多的地方用平安赢得了老百姓的认可。10年以来,全省11个省辖市、90个县(市、区)都获得过平安称号,到2013年有3个市和54个县(市、区)连续8年获得了平安市、平安县(市、区)的称号。
张贴平安宣传画
坚持标本价值解决突出问题
你好,平安浙江!
你一定不会忘记,浙江大地上每天都在发生的平安故事。
2003年9月,浙江省首次开展省领导下访活动,由此带动全省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定期接访下访,倾听民声解决民意。十多年来,领导下访已成制度,带来的是全省信访总量的大幅下降。
哪里有纠纷,哪里就有调解;哪里有百姓,哪里就有调解员。面对矛盾和纠纷易叠加、多牵连、燃点低的现实,浙江给出的答案是:紧紧抓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嘉善人章根兴做了大半辈子的调解员。记者见到他时,他刚调解完一起赡养纠纷:村里的张阿婆独自生活在农村。因为性格孤僻,她与子女们关系不好。几年前,为了赡养问题,几个子女甚至大打出手,进了派出所。如今,74岁的张阿婆已经没有生活来源,当她回过头找子女商量,想要一些赡养费时,子女们都避而不见。为了张阿婆的事,章根兴跑了几十趟,从破除迷信入手,渐渐地让几个子女和孙辈们一起坐下来,商量老人的赡养问题。最后,张阿婆得到了每个月400元的生活费,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10年,浙江已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调解平台,像章根兴这样的人民调解员有16.7万人。同时,浙江完善警调、诉调、检调衔接机制,推广建立了7220余个行业性专业调解组织,及时化解遍布各地、各级、各个行业出现的矛盾与纠纷。
化解矛盾纠纷不能只当“消防员”,而是要从源头上预防矛盾的发生。2010年,浙江开始全面推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2013年,全省共评估项目5113件,暂缓或停止实施163件,最大限度防止了因决策不当引发新的社会矛盾。
2008年6月,当得知高铁将从小区南面的公园穿过时,杭州北景园小区的居民愤怒了。当地政府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时,也准确预见到,如果项目简单上马将存在重大隐患。
上百次的协调会、挨家挨户上门征集意见、反复修改的公园复绿方案……几年的努力,为的就是得到居民的支持。
如今,高铁已经开通安全运行半年,公园也重新回来了,成了居民晨练、活动的重要场所。从互相排斥到和谐共处,尽管过程艰辛而漫长,却赢得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双赢的美好结局。
矛盾一个个被攻克,隐患一处处被集中整治。建设平安浙江,就要从复杂突出问题入手,逐一消除安全隐患。
平安浙江建设10年,浙江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从产生矛盾的基层入手,从百姓感受最直接的地方入手,有效解决了影响平安和谐的突出问题。
平安浙江建设的动态考核机制,也保证了平安建设在解决突出问题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每年年初,省平安办都会组织省级各部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征求意见,修订考核评审条件,完善考核内容和权重。考核结果也不搞“终身制”,实行动态考核。每年由省委、省政府对当年获得平安称号的市、县(市、区)授“平安牌”、对连续3年获得平安称号的市、县(市、区)授予平安鼎,起到了推动落实、巩固成效的作用。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