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27日讯 春分已过,浙江大地暖意融融,渔民们也开始忙碌鱼塘清理、育苗等工作。3月25日,浙江日报联合省海洋与渔业局在温州市洞头县举办“助渔增收送服务”活动,将最新的惠渔政策、渔业技术、养殖物资和专家服务送到当地,并与当地养殖大户、合作社负责人等座谈,释疑解惑、共话发展新方向。
互保政策进岛来
上午8时半,洞头县新城广场上已经聚集了不少渔民。与往年送服务活动不同的是,今年省渔业互保协会将洞头列为试点,推广水产养殖互助保险。活动现场,渔民们争相领取互保政策宣传单、填写养殖渔民调查问卷,了解互助保险能为他们的养殖生产带来怎样的保障。
“我们养鱼要担心的可多了,天热了容易生病,天冷了不好越冬,还有天灾。”黄荣平正在填写问卷,他在三盘港从事网箱鱼类养殖,去年“菲特”台风时损失了数十万。听说网箱鱼类养殖也有保险了,他特意赶来现场。“我要问的问题太多了,怎么定保额、费率怎么算、哪些情况可以赔偿等等,这些都要细细了解,一两句说不清,起码得坐下来聊半小时。”
去年起,我省正式启动了水产养殖互助保险试点工作,打破了水产养殖业保险的真空僵局。“网箱鱼类养殖险今年是首次在洞头推出。”省渔业互保协会的负责人说,针对去年苍南、洞头等地紫菜养殖受风灾较严重的情况,他们还将在洞头推广浅海紫菜养殖险种。“互助保险主要是保大灾、保成本、保灾后恢复生产能力,渔业互保就是渔民们的保险公司。”他说,去年台风灾害,协会向会员及时赔付了1155万元,帮助水产养殖户及时恢复再生产。
短短三小时,活动现场便收到了80余份填好的调查问卷,遭受灾害的频率、期望的保费投入比例和保险责任等问题都搜集到了鲜活的数据。59位养殖户当场签下水产养殖互助保险投保意向书,活动现场还从中抽出了18位幸运儿,他们可在实际投保时享受一定优惠。
洞头盛产紫菜、羊栖菜,并且是中国唯一的羊栖菜主产区,怎么没有羊栖菜的保险?不少养殖户都提出这个疑问。“在险种上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去年受灾较为严重的紫菜等,如果养殖户对羊栖菜互保有需求,我们也会及时开展前期调研。”省渔业互保协会的工作人员表示,水产养殖互助保险的试点品种和区域都会不断扩展,为渔业安全生产风险保障工作保驾护航。
渔业转型靠科技
在座谈会现场,30余位养殖大户、合作社负责人等聚在一起,与各渔业部门的负责人、专家们讨论起自己的疑问和期盼。
“我关心费率问题。”洞头县宏远海珍品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许岁林说,去年“菲特”让他损失近300万元,而从1989年养殖石斑鱼至今,风灾等造成的损失保守估计也有1500多万元。“石斑鱼成本高,一个网箱就能损失二三十万,不管费率多高我都会保,有保险还是安心些。”他说,九十年代他也参加过针对较大养殖业的财产保险,保险费率为20%。
“如果你的标准定在20%,那一定会欢迎互保。”渔业互保协会的负责人说,去年试点的费率在6%左右,由于没有历史数据,标准的制订需要一步步摸索。许岁林说,水产养殖险定损难,养殖户自己要诚信,和互保协会培养信赖关系,他也希望,如果出现灾害,协会能派出专业人士第一时间来现场指导、处理。
做了这么多年网箱鱼类养殖,还有个问题让他困扰。“石斑鱼除了容易受风灾,还容易受到赤潮影响,不知道有没有好的办法?”“最好还是将前期养殖放到室内解决。”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负责人说,赤潮高发期在5月前后,石斑鱼在室内养殖到中苗再入海,可以把时间推迟到下半年、避开赤潮期。同时,育到中苗后石斑鱼本身的生长速度也会加快,进一步降低养殖风险。
在品种选择上,渔业部门也在研究品质好、生存力强的优良品种。去年8月起,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在洞头的基地试育了4个石斑鱼品种,今年,基地将尝试和市场对接,在乐清湾内尝试这几个品种的石斑鱼网箱养殖。“如果效果好,我们就可以和养殖大户对接,既可以改善品种,也能向他们提供育好的中苗。”基地采用的全循环养殖系统还能实现生态、节水的功能:海水中的污物经由多层过滤维持高品质,养殖鱼类感染病害几率低,一个月的海水损耗在20%左右。
“我们要争取把很多前期养殖环节放到陆地上、山区里,要去福建等地越冬的鱼未来也可能在本地过冬,这个技术的潜力空间很大。”在活动现场,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和洞头县政府签订了渔业技术合作协议,以技术推进传统渔业向现代生态渔业转型。
护好生态成共识
在本次服务现场,除了养殖户的投保意识、意愿有明显提升,对海洋生态补偿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霓屿街道桐岙村的张高艳养殖紫菜已有35年,到现在已经形成了紫菜育苗、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但最近几年,可以用来育苗的海区越来越难找。“这到底是技术问题还是环境受到了影响?”
“这就是无序破坏环境付出的代价。”省海洋与渔业局的负责人毫不避讳地回应道,“值得庆幸的是,这几年,保护生态的社会共识已经形成,我们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力度也不断加大。我们会规划新的养殖区域保证养殖户的利益,但会把生态保护作为大前提。”
洞头县有168个大小岛屿,其中无居民海岛居多,育种技术还未成熟前,这些岛屿周边的贝藻类资源就被无度采集,利用人工增养殖对海岛进行生态补偿和开发,是洞头养殖户们正在尝试的新方向。
洞头县置海贝藻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国栋正在报批海域出让手续。“最快今年5月份就能有回音。”他告诉记者,这片海域有两个较大的岛屿,再加上周边的小岛屿,共有周长近4000米的潮间带。
“我也和渔业部门咨询过,准备在这些潮间带上恢复一些这个生态环境里本来就有的贝藻类。”张国栋说,除了鼠尾草、羊栖菜,他还将在这片潮间带养殖矮拟帽贝。“以前随便一捞就几斤,现在很难见到了。”他说,矮拟帽贝一斤能卖出200元,洞头130公里潮间带,每平方就能收入100元,适度开采能让很多养殖户增收,但目前最重要的还是恢复这个种群的生长环境。
潮间带养殖还能很大程度规避灾害风险。张国栋说,贝藻类自己选择的生长地点本身就是抗灾能力强的位置,而藻类对赤潮等灾害的抵御能力也强于鱼类。如果能保持在一两年内不去采摘,生态环境的修复很有希望,他做好了三年内无收入的打算,就盼着手续到位,按转让年限计划投资。
目前,洞头全县的渔业年产值达8.6亿元。养殖户们在不断思考增收路子的同时,更盼着那片资源丰饶的海洋能恢复起来、延续下去。
- 浙江渔业实施三个“百万亩工程” 力助“五水共治”行动
- 浙江渔业注入新活力 现代渔业助农增效25亿
- 渔业资源恢复工程任重道远 渔民如何在困境中突围
- 渔业互保能力加强 实现承保风险总额超千亿
- 互助保险助浙江渔业发展 将实现海洋渔船全覆盖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