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19时,杭州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将从次日零时起,在原有“错峰限行”基础上,对小客车采取控制总量措施。杭州由此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天津、贵阳之后,又一实施汽车限牌限购的城市。
治堵、治气,除了绿色的“用意”,经过长达数月的调研和走访,在限购模式上,杭州也借鉴其他城市的经验,在“标本兼治、疏堵结合、双限并举、摇竞共推”的总原则下,极力确保新政效能、公平、环保、有序地实施。
双限新政“绿意”盎然
于国内知名旅游城市杭州而言,近年来,随着交通拥堵和大气污染的加剧,更加畅通和清洁环境成为这座城市和800多万市民的共同目标。
而美好愿景的背后,却是一组逐年在飙升的数据。
截至2014年2月底,杭州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59.8万辆,过去一年净增量达到27.6万辆,年增长率为12.17%。机动车保有量位居全国36个大城市第7位。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急剧增长,机动车尾气污染越来越严重。2013年杭州市先后有5次大范围严重雾霾天气。据环保部门测算,杭州市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大气PM2.5的贡献率高达39.5%。
与此同时,杭州市机动车的“三高”问题(高保有、高增长、高使用),带来了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据杭州市交通拥堵指数平台数据显示,2013年杭州交通拥堵指数为“8”以上(严重拥堵)的天数已达35天,全年市区早晚高峰平均车速已低于国际拥堵警戒线20公里/小时。2011年10月份实施的“错峰限行”措施,也因为这两年车辆的快速增长,被逐步填平限行的实际效果。
基于此,根据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今年3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浙江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的规定,市政府决定在全市范围实施摇号与竞价相结合的小客车总量调控管理措施。同时,为了强化削峰畅流,有效控制机动车出行总量,缓解市区早晚高峰交通拥堵,同步将已实施两年的“错峰限行”措施进行调整。
标本兼治、疏堵结合、双限并举、摇竞共推
作为全国又一座实施汽车限牌限购的城市,杭州的“双限”政策在借鉴其他城市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杭州本身的特点,做了大量细节上的改进,凸显出自己的特征。
在“标本兼治、疏堵结合、双限并举、摇竞共推”的总原则下,“双限”新政从多个方面反映出力保公平公正,鼓励绿色出行的宗旨。
和广州、天津一样,杭州限牌政策采取摇号和竞价相结合的方式,此举是为了兼顾公平和效率。措施出台前,杭州市曾走访调研了多个实施限行的城市,吸取了他们的一些好的做法,为了能把更多的购车机会留给普通家庭,杭州将摇号和竞价的比例设置为8∶2,据有关部门预计,推出限牌限购措施后,每个摇号者的中标几率约为1/25到1/30,相比其他已经实施限购的城市,杭州的申领成功率更高。
同时,为鼓励更加健康环保的出行方式,杭州市还规定,对购买新能源汽车者,随购随上牌,不受限购影响。去年杭州新能源汽车的购买量约为3000辆,新政的出台,旨在鼓励更多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选择更为环保的出行方式。
面对严峻的大气污染和交通拥堵的现实,限牌限行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治堵最好的办法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杭州市小客车总量调控办公室新闻发言人、市交通局副局长陆献德透露,根据新政规定,以竞价方式配置的20%的增量指标,所有竞价资金将专项用于大气治理、交通治堵和地铁、公交,以及城市路网结构优化、停车场建设。
“一规定、两通告”同步面世
各部门联动确保新政井然有序
在“双限”措施确定的情况下,杭州还同时公布了《杭州市小客车总量调控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目的在于在正式实施这项新政策前,更广泛地听取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的意见,集思广益,使之更加贴近实际。
这是此次杭州“双限”新政实施过程中的有益尝试,规定和通告的同步出台,第一时间详细地解答了新政的全部内容,同时,包括摇号和竞拍比例为8比2、竞拍底价为1万元上不设限等,这些限购细节也公开向全社会征求意见,有效避免了群众的猜测,稳定了市民的预期,也极大地压缩了投机空间。
与此同时,新政公布后,工商、贸易、公证等部门全面跟进开展相关工作,“12345”市长热线、96520等热线电话24小时开放,各类媒体加强了有关政策的阐释解读,为广大市民释疑解惑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据陆献德透露,从25晚19点至次日凌晨1点,市交通运输管理局96520电话共接到咨询电话共计185个,“所有的电话都是关于政策的咨询,没有抱怨,没有指责,对于政策的实施绝大部分市民的态度是理解接受的。”
此外,记者从市交通局获悉,25日当天,杭州市车辆销售工作总体是井然有序的,没有出现争购群体性事件。
- 杭州“限牌令”催生公证热 大批市民排队等号
- 限牌令发布前一天 淳安县汽车销量达月销量
- 限牌前一天杭州卖出7万辆车 相当于2013全年近1/4的销量
- “限牌令”催生公证热 大批市民排队等号
- 杭州“限牌”:本意虽好,奈何“双输”?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