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11日讯
一个多月前,东海航海保障中心温州航标处,招募值守北麂山灯塔志愿者。4月1日,从300多名报名者中选出来的两位志愿者冯西村、林健,顺利登岛,开始了在灯塔上10天的值守。(本报从3月4日起连续报道)
昨晚6时许,两人静静站立,注视着灯塔按时亮起——这是他们本次灯塔志愿服务活动最后一项内容。
今天,当亮了一整晚的北麂山灯塔熄灭,当海上的日出染红周边的云彩,他们已踏上返程的轮船。
昨天一大早,冯西村和林健在灯塔下种了一棵相思树。这棵树是昨天一大早两人从山林中移植过来的。他们说,相思树代表自己对灯塔、对小岛、对志愿工作的留恋,还有对灯塔看守人的敬意。
昨晚,晚霞绚烂。冯西村感慨说,他们赶上了好时候,上岛第二天早上就看到了最美的海上日出,要离开的时候,又碰上了岛上少见的晚霞。
大碗,饮下守塔人自酿的米酒,不胜酒力的林健眼前已是朦胧。老冯则拉着现任乡长的手,说起了自己当年在这里的故事。
林健说,十天不算长,但感悟很多,这是人生中一场别样的旅行,要用日志记录下来。
志愿者林健的守塔日志
4月3日雾之变
昨天下午,在院里修剪完树木坐下来休息,突然看到灯塔大门方向,雾气排山倒海般涌来。
远处的村子与发亮的海面,慢慢蒙上了一层灰,太阳也渐渐不再鲜亮。雾团一点点变大,所有景物被挤压得一点点缩小。
雾,犹如进入了无人之境,且似早有预谋。
不一会,它竟像大兵压阵般,从远处毫无顾忌地推到我面前,将灯塔所在的整个山头团团围住,又像潮水一般,从眼前从身边不断汹涌而过。
我抬头望望太阳,这猛烈的大火球,此刻也像海中漂泊的一只小船,在波涛间忽隐忽现,好像随时都会被吞没。
我赶紧掏出手机跑到灯塔二楼,想记录下眼前这一切。
4月4日大海的坐标
今天,我彻底明白自己是来做什么的了。
打个比方,你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要找个宾馆。你问路人,他们一般会说,“前面那个红色大厦右边就有一个”。
灯塔,就相当于那个“红色的大厦”,对于海上的船只而言,那是大海上的坐标。
我们就是要保证坐标正常工作。
4月5日清明思故人
今天,会突然想起过世的亲人。另外,经历先期的兴奋后,我有些想家了。还是会每天和老婆打电话,说说工作。我在微信发的灯塔照片上,老婆一如既往地第一个点赞。
在北麂山灯塔里,种着不少的花草。主院的两颗冬青似乎是两个卫士,大腹便便地站在主院的进口处。负责人老杜说:“今天我们要把左边的那棵冬青的叶子给修剪下。”
我们开动起来。刚才还在枝头飞舞的叶子,瞬间纷纷脱离母体,伏在地上一动也不动。半小时后,绿叶铺了满满的一地……
我想,只要嫩芽能茁壮成长,这绿叶即使化作淤泥,也无怨无悔——就如同前辈对晚辈的付出。
逝者如斯。既往开来。
4月8日灯塔下的未来
今天是守望灯塔第8天。或许是快要离开的缘故,留恋的情绪越来越浓。
带来的书看了很少,我更愿意花时间在岛上多走走。
其实,灯塔下,是一个逐渐消亡的北麂岛渔村。
翻过一个小山头,来到了一个叫壳菜岙的渔村。可是,路上几乎看不到人,连鸡鸭狗都寥寥无几。
碰上了村主任,他40多岁,告诉我,年轻人都迁移走了。10多年前,渔船最多时有90多只,现在只剩下40来只了,还在打鱼的人基本都已五六十岁。
看看不远处几只风浪里摇摆的渔船,我想,未来他们会怎样?
- 杭州正在探索心理体检服务 科学测量工具已在测试中
- 记倒在工作岗位上的杭州江干区文化志愿者何钧
- 绘制治水作战图 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积极服务“五水共治”
- 江东籍大学生一进校门 区里就“量身定制”就业服务档案
- 环保、垄断行业服务、行路停车难 这三个方面百姓吐槽最多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