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出行难、买票难、乘车难,人们望出行而却步,30年后,出行快,买票快,乘车快,人们出行简单快捷,还有把出行当成享受的,便自驾游了。
弹指一挥三十年,我们看到了现代都市的一片生机勃勃,交通工具类别繁多。品牌轿车从街头穿梭而过;公交线路大大增加,许多车上还安装了移动电视;出租车招手即停,私家车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在乡村,公交车也陆续通到了家门口,大巴、中巴、小巴随你选,叫出租车也不再是难事。
回顾“出行”之变,面对如今四通八达的出行方式,让人感觉到的不仅是时代变迁的变化,我们感受到了更多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幸福感的提升。
湖州在线讯12月9日上午,家住湖州市吴兴区文苑社区的潘阿姨,和很多市民一样,办好公共自行车IC卡,加入到了低碳出行的骑行队伍中。 “如今的交通出行相比以前真是方便了不知道多少倍。”潘阿姨说道,“30年前,我从轧村来湖州,还要坐轮船,现在我和老伴回一趟乡下,要么坐城乡公交,要么打的,还可以让儿子送过去。”
关键词:从坐船到高铁
潘阿姨今年61岁,30多年前,作为吴兴区织里镇轧村的一名普通农村人,她并没有窝在家中,而是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光下,大胆地从农村走出来进行了下海经商。 “当时,轧村做绣花枕头和被套的也不少,我就把家里做好的产品拿到西安上海等地去销售。”潘阿姨说道,“可是,当时交通非常不方便,去趟西安还要转上好几次车,首先是去湖州城里,当时由于汽车班次很少,因此坐船比较多。”一聊到过去那些往事,潘阿姨的话匣子也一下子打开了,她告诉记着,当时坐的轮船他们叫作机帆船,票价4角5分钱,花上大约2个半小时的时间坐到湖州北门渡口,位于现在的潘家廊。然后再到老汽车站坐车去南京转火车,到达西安起码是2天1夜之后的事情了。
“真是没法和过去比啊,就在今年7月1日高铁开通后,我和老伴就去了次西安,坐高铁过去的,花了10多个小时就到了,这要是换做30年前,哪怕是去上海和杭州也要花上10多个小时啊。”潘阿姨告诉记着,“当时,在湖州南门轮船码头坐轮船要是从下午的4点出发到上海已经是次日早上6点了。上周日我和老伴还坐高铁去了次上海,才2个小时就到了。”
关键词:从永久自行车到私家车
上世纪70年代末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永久牌自行车也开始在部分家庭中使用。“我记得差不多在1983年左右,我和老伴在当时的湖州老城区高墩头社区安了家。家里添了两个宝贝,一个是我们的孩子,另一个是28型永久牌自行车,我老伴常把它拿出来比作当年的‘奔驰’‘宝马’。”潘阿姨笑呵呵地说道。“当时,家里的收入也并不多,只是为了做生意时送货方便些便买了。”
就在自行车从老款到登山车再到赛车,逐渐被普及后,年代也已经来到了上世纪90年代。潘阿姨家的生意也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好了许多。“那会我老伴已经留职停薪从厂里出来一起做生意了,我们也从生产绣花枕头改做商品生意。由于生意需要,加上老伴喜欢钓鱼,在1992年至1993年的样子家里购置了嘉陵摩托车。当时,除了平常送货外,老伴带着孩子一起去河边钓鱼,看到日子渐渐地好起来了,当时我的心情也特别高兴。
可是,社会发展的速度依旧不可估量。就在潘阿姨还沉浸在嘉陵摩托所带来的喜悦时,1995年四个轮子的家伙进入了潘阿姨的生活中。“说起汽车,当时,我们买车自然也是为了做生意,家里也积蓄了一定的存款。当时,经常要回轧村和去花林皮鞋厂拿货。因此,车子也是不可缺了。”
如今已是退休年龄的潘阿姨夫妇,为了安全自己已经不开车了,但出行依旧很便利。潘阿姨说,“虽然以前回次乡下,如果不坐轮船,坐公共汽车的话,差不多4角5分钱左右,花上一个多小时才能到。但是,印象中应该是到了1995年之后,出租车公交车,便渐渐地多了起来。出门也不一定全部要自己开车了。特别是现在渐渐上年纪了,出行依然很方便。”
“现在的交通出行方式很多。在新闻报道中了解到,如今添加的公共自行车也是为了解决我们市民的最后一公里路程。还有什么能让我们感到出行难呢?”潘阿姨说道,“我感觉,我们从艰苦的年代走来,见证并感受着三十年的点滴变化,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从辗转不便的公众出行,到自行车、摩托车、私家车,再到城市城乡公交、城际快客、高铁、城市公共自行车……潘阿姨经历的三十几年出行变化,正是改革改变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胡世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