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当两院院士有多难?看几个数字就知道:全国13亿人口,而中国科学院院士只有69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也仅有719人。
在浙江乃至全国医学界,郑树森、李兰娟的名字十分响亮,他们在器官移植、病毒性肝炎尤其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等领域的成绩有目共睹。
郑树森
回报父老乡亲,我不怕烦
1950年,郑树森出生在模环乡上向塘村西山岗自然村。小时候家境贫寒,全家人住的是三间茅草屋,但父亲千方百计让他读书。
1968年高中毕业,郑树森回乡当了赤脚医生,与乡亲结下了很深的情谊。1973年,他从浙江医科大学毕业,1986年获外科学硕士学位,1989年获华西医科大学博士学位。他刻苦钻研生命领域里的难点,不懈的追求与努力终于有了回报:他实施了亚洲最小的肝移植患儿活体移植手术,刷新了肝肾联合移植中国纪录……
2001年,郑树森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有衢州晚报记者在报道中这样写道:“……郑树森特别关照家乡,家乡一些医院有难点疑点请教他,无论多忙,他总要抽出时间来解答。家乡的医生到浙医一院查资料,他总是大开方便之门。有时,家乡的医院请他来做手术,他很忙,但在晚上忙完事情之后,便会坐上车赶回来……他应龙游中医院的邀请作手术,到达龙游时已是深夜二三点。他来到大排档上用豆腐乳配着吃了一碗稀饭后,休息了一下,一早便进了手术室……”
“我是在这块土地上成长的,这个村庄养育了我。现在,该是我回报社会、回报家乡父老的时候了。”郑树森说。
李兰娟
一生一世做科研,我愿意
“握到习书记的手了,他还说,兰娟你来啦!”10日,李兰娟院士手捧大红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配红色上装,有特别的喜气。
2013年的最后一天,李兰娟院士依然是与团队和学生在实验室度过,学生们都感叹,我们是“一生一世”做科研呀!这时,她总是会露出笑容:我愿意“一生一世”。
实际上,与她允诺“一生一世”的郑树森院士,彼时在跨年做一场肝脏移植手术,对于郑树森教授来说,“一生一世”做手术,也成了生活的写照。
大家对李兰娟院士的称谓特别多:李院士、李教授、李厅长、李医师,这些称谓中,她最喜欢的,是李医师。
生活的词典里,李医师少有属于个人的时间,就连每日的正餐,也多数用15元的盒饭解决。当人们向她讨教,为什么身材保持这么好,她会直接回答说:“饭少吃一点。”
这夫妇
与肝病打了40年交道
肝病的可怕,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肝细胞在短期内大量坏死,迅速造成肝功能衰竭,如果是爆发性肝衰竭,这一切可能发生在几天之间。
李兰娟于1986年申请了青年科研基金,开始对重型肝炎肝衰竭的临床救治研究。经过20余年的艰苦攻关,终于创建了一套独特有效的人工肝治疗新方法——人工肝支持系统。
用这个体外的“化工厂”加工,进行血浆置换、血浆吸附、血液滤过等,清除各种有害物质补充蛋白质和凝血因子,暂时替代肝脏功能。
在浙大一院,李兰娟院士团队和郑树森院士团队紧密合作,创造性地将人工肝联合肝移植治疗重症肝病,将重症肝病肝移植患者5年生存率提高到80%以上。
香港大学STFan院士对此高度评价:李兰娟院士和郑树森院士团队开创了肝病治疗新途径,是当之无愧的领军者。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