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东南阙里,再逢盛事。衢州“十大专项”行动之“孔子儒学文化区”的核心内容——市图书馆改扩建(中国儒学馆)工程日前正式动工开建。未来,这里将成为一处引人注目的国际儒学研究机构和学术交流平台。
儒学与经典,传统与现代,衢州与世界,在此融汇。这个特殊的场景,正可视为孔子第48世嫡长孙孔端友率族扈跸南渡、赐居江南衢州800多年后在新世纪所处的方位。
在历史的纵轴上,这意味着一种伟大的传统文化历经盛衰荣辱之后,在复兴之路上注入新能量扬帆起航。而在发展的横轴上,这更标识着,一座栉风沐雨的千年历史名城,正努力在新时代确立自身的坐标。
倾听南孔圣地开启人文新旅的这部崭新乐章,序曲是新型城镇化战略中,如何实现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磅礴交响;主旋律是市委市政府回应民众期盼,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壮志启动“十大专项行动”,作为新一轮名城保护浪潮的激昂变奏。
正如市委书记陈新所指出的:“保护生态环境,犹如保护人的肌体,保护历史环境则是在呵护人的心灵。我们在倾力保护好钱塘江源头的同时,把保护历史街区、保护历史环境当成市民精神愉悦、心情舒适的必要条件,让衢州在今天,延续千年历史文化文脉,同时充满着时代的活力。”
的确,回望过去的城镇化进程中,不少城市曾忘却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责任。“四张中国城市的照片放在一起,没人能说出‘谁是谁’。”这是前不久,在杭州举行的2013历史城市景观保护联盟年会上发生的现实一幕,尴尬地警示人们——保护城市历史景观已迫在眉捷。只有看到这样的现状,才能更清晰地发现和领悟衢州所彰显的又一美丽之处——
“一个城镇如果缺乏文化,就不会有久远的生命力,就不会成为宜居宜业的家园。”身处新型城镇化的浩浩潮水中,衢州人没有迷失自我,他们始终深情守望这方灿若星河的文化沃土,为这座沧桑古城拂去尘埃,推动文化传承和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让城市文脉和乡土文明永续绵延,努力将“公益普惠、全民共享”的文化真谛,由理想化为现实,追梦以文名城、兴城、富城的美丽夙愿。
(二)
站在巍峨水亭门城楼上,展开“古城卫士”、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主持编制的《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眺望城下——以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为特色的活力传统街区的影子若隐若现,后又跃然眼前。
透过热火朝天的“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项目”、“天王塔院与文昌阁复建项目”、“北门街区保护利用项目”等城市改造提升“十大专项行动”,重现整座古城的历史风貌与文脉复兴的愿景正愈来愈近。
真正圆梦“唤醒城市记忆,复兴古城风貌”,并非易事。
如何避免重蹈覆辙,科学合理保护,又能在文化传承中实现发展?衢州在酝酿“十大专项行动”之初,便经历了一场讨论。从市委全会、常委会到全市“两会”,从专家论证会到社区座谈会,从网络论坛到微博微信,学者名家、干部市民积极参与,纷纷介入到古城保护中一砖一瓦的设计。
“保护不能‘人去城空’”,“古城保护要与改善民生共赢”。衢州将街区、建筑、历史文化肌理,甚至天际线、民俗技艺都纳入古城整体保护范围,对沿街居民进行奖励搬离,保留背街小巷中的住户,改善街区内的城市基础设施、居民活动设施和环境质量,使之成为一座生活着的古城。
绵延古城文脉,势必要修缮复建一些历史记忆的载体,然古城文化气象万千,如何取舍?衢州的选择是,“注重历史的纵深感”,坚持结合城市文脉寻根溯源,“没有历史依据不规划,没有专家论证不开工”。
对政府花大力气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的做法,百姓赞誉有加。权威民显示,市民对衢州“十大专项行动”的支持率均在90%以上。高温酷暑之下,一位60多岁的老奶奶,先后自费送了数百斤西瓜到文昌阁复建工地慰劳工人,面对媒体追访,她却要求隐姓埋名。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民生幸福的关键内容;既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又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历史的辉煌正熔铸着时代的回响,文化的复兴也会逐渐将衢州点亮,助推着整个城市的转型发展。
(三)
恩格斯说过: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令人振奋的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为中国全面开启了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在内的基本服务均等化的伟大征程。可以预见,人民文化权益彰显、公共文化勃兴的时代即将到来。
而这个美好的“未来”,对于衢州200多万农村人口而言,早已触手可及。提前实现的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雨露,正滋润着这座小城,焕发出日益多彩的文化华光。
作为农村人口超过80%的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市,衢州是如何实现这一奇迹的?答案就在于各级党委政府所秉持的“穷财政富民生、小城市大文化”的文化民生理念,以及大力发展“文化礼堂”、“流动文化服务”的具体做法。
儒风浩荡的衢州,其文化基因里无疑融入了孔子的“大同”思想精髓。一个鲜明的印记是,这座城市一直在思考、探索、实践每个公民的文化诉求与权利,建设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文化的力量平等地润泽全民心灵——将现有优质文化资源的触角向难以享受固定文化服务的地区和人群,建设流动在群众身边、服务内容广泛、便捷的文化服务阵地,探索“流动文化加油站”系列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消除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盲区,取得了积极成效,一举获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的批示肯定。
一辆流动文化大篷车满载着幸福与欢乐,连续8年穿梭在乡间,走遍衢州所有的行政村;在全国率先实行地市级博物馆和图书馆免费开放后,又推出“流动博物馆”和“流动图书馆”,主动上门服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流动文化馆”长年走基层,送上摄影、文学、舞蹈、声乐、戏曲、排舞等免费培训项目,扎根基层农村“种文化”,与乡镇互融共建“文化结亲”促进了文化在基层生根发芽。
透过数字,可以想象这场文化交流空前活跃、文化活力空前释放的伟大实践:近年来,衢州通过“流动文化加油站”,年均赴基层送书10万册、送戏1000场、送电影2万场、送培训辅导120次、送讲座送展览150期,累计受益群众达300多万人次。
“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好现象、好气象、好经验,非常高兴!”11月初,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蔡武在衢州实地调研后如此感慨。
值得欣喜的还不止于此,衢州的人文之美,即将引领全国风尚——文化部将于明年上半年在衢召开全国流动文化服务现场会,全面推广流动“文化加油站”这一流动公共文化服务的衢州样本。
文化的正能量为衢州经济发展、民生幸福、精神文明注入了强大活力。衢州普惠于民的文化改革创新所激活的力量,必将支撑这座人文古城,步入崭新的旅程。
记者李 啸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