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终特稿·“最美的力量”系列综述之三
本报记者蓝晨
(一)
生态之美,美在理念。
1838年,英国写实派作家狄更斯写出了一部小说——《雾都孤儿》,生动地呈现出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后社会的风貌,而小说中的工业大都市伦敦,也因为烟雾缭绕,迷茫一片而被后人称作“雾都”。
100多年过去了,“雾都”——这个只在小说中出现的词汇,竟然在一夜之间走进我们的生活:
12月8日6时,中央气象台发布大雾和霾橙色预警。我国20省份、104个城市都深中“霾伏”,达到重度污染,污染物直冲严重污染的红线,从南到北均遭“霾”伏。
这是一次美学的极大破坏。一片浓雾,使三十多年来中国快速生长的城市灯火骤然暗淡,继而模糊不清,遮蔽了欣欣向荣,遮蔽了愉悦场景。
生态的破坏,污染源的放纵,是打破美学平衡的根源。一场触目惊心的弥天大雾,让每个人清晰地感觉到:生态保护,刻不容缓!
在大半个中国遭遇十面“霾”伏时,多地pm2.5指数爆表,突破500!本以为山穷水尽疑无路,渐入钱江源头的国家东部公园,却发现此处柳暗花明又一村:古田山下绿水长流,空气清新,pm2.5低于26,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浓度高达每立方厘米9790个,比世界卫生组织认定清新空气标准高出6倍。生态之美,由此绽放!
纵观衢州十年,从2003年起,衢州就跳出传统框架理念,凭借着“钱江之源”、浙江“绿色屏障”,把生态作为最大的资源禀赋,在全省率先作出建设生态市的战略决策,加快率先绿色崛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生态先行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立足“一个中心,两大战役”,以“四个一”为抓手,掀起全民“共建生态家园”行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衢州抢抓机遇,扬长避短,用创新的理念变欠发达的内陆山区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正如市委书记陈新所说:“我们必须顺势而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发挥生态优势,推动生态资源转变为富民资本,使‘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创造衢州‘三生三宜’的一流环境,增强广大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
借着“生态之美”这张金名片,美丽衢州正创造她生动秀美的篇章。
(二)
生态之美,美在布局。
而在衢州,生态先行的布局,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赶上历史的步伐,快人一步:
铺开衢州8846平方公里的长轴画卷,我们看到,十年来衢州在经济总量翻番的同时,全市区域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从2004年的65%提高到100%;森林覆盖率达到71.5%;全年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优良水平的天数越来越多,环境质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省领先水平。
在绿色的数据背后,是衢州转型升级,产业结构的布局调整:坚持以“高端”为导向、以“循环”为重点、以旅游业为突破口、以创新驱动为支撑,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努力使产业结构变“轻”、发展方式变“绿”、经济质量变“优”,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了“一城一区一园一村”的“四个一”战略布局,这如同棋盘上最亮的四颗棋子,四棋一落,搅活了整个棋盘,激活了衢州绿色生态这一最大红利。
在城市规划布局上,依照衢州的先天禀赋,创建一个既有现代化功能,又有田园式风貌的美丽之城;
在产业结构布局上,建设全国首个国家休闲区,力争用20年左右时间把休闲旅游业培育成全市最大的产业;
在主体功能区布局上,打造钱江源头的国家东部公园,以建设国家公园的理念,为浙江乃至全国主体功能区发展提供“衢州样本”;
在发展方式布局上,创建浙江省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全面开展与北京中关村的技术对接和项目合作,使衢州成为全国知名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如今,国家东部公园、浙江省中关村科技产业园相继落地开花,特别是中关村科技产业园,11月24日首批29个高新项目集体入园,总投资215亿多元,实现了以生态吸引项目,以项目带来科技,以科技促进发展,以发展创造腾飞的美好愿景。
从生态到民生,从二产到三产,“四个一”涉及衢州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可谓一步一风景,一移一布局。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千年古城将插着“生态之美”的翅膀,在“四个一”的战略布局牵引下,实现经济社会的绿色崛起。
(三)
生态之美,美在创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改革需要创新,当生态文明建设插上“创新”的翅膀后,你会发现,生态之美无处不在。
为了从源头保住青山绿水,我市大力度地创新机制体制。首先,绿色发展不再唯GDP。衢州市在浙江率先开展乡镇分类争先考核,创新性地将生态建设作为共性考核指标,其中38个乡镇(街道)已不考核工业生产、工业税收、招商引资等内容。
其次,创造性地发挥干部们的智慧。从10月15日起,市县两级1480名机关部门干部,奔赴衢州的1480个行政村,开始用脚步丈量生态,预计用三年时间,为各行政村建立一套详尽的“生态档案”,并提出解决建议和实施方案。
“长寿村”凭什么可以让人更长寿?田间鸭子能护生态吗?移猪上山能既出效益又不污染吗?一个个围绕生态发展的金点子、好思路,在生态指导员们的调查中创造性地跳出,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条最实际有效的路子。
创新监管机制,近年来,衢州着力建立以“智慧环保”为载体的生态保护监管机制,用高科技进一步提高环境检测的广度和宽度,提升环境保护与管理水平。
集合各方面的创新机制,打好治水、治气“组合拳”。
在此过程中,群众逐渐形成从“生态觉醒”转为“生态自觉”。在钱江源头的开化县长虹乡,将“杀猪禁渔”这一禁渔处罚条款写入村规民约,发动群众共同守护青山绿水,如今这一民约已在长虹乡72个自然村全面推广。贺田,龙游县南部山区的一个小村庄,创造性地使用了一种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处理”的方法,使得全村垃圾总量减少80%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成功实现农村垃圾面源污染处理的“低成本、可复制”样本。
如今,集思广益的改革创新之路,促使了衢州的空气更清新,水更洁净,食物更放心。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生态产品日益成为稀缺资源,而衢州将以此为荣。“力争通过3年时间的努力,使衢州的生态环境达到省内领先、全国一流,让生态成为衢州最大的财富、最亮的名片。”市委书记陈新掷地有声的宣告,勾画出衢州生态建设的美好明天。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