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台风“菲特”扫过,给浙江省余姚市带来了新中国成立后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的降水量。截至9日晚,余姚市已经被大水围困了3天,老城70%面积被淹,部分小区断水、断电、缺粮。一场水中的接力救援,正在全线拉开。
【讲述】
一楼房屋全部进水,小区汽车的蜂鸣声此起彼伏
周女士家住明伟乡,6日下午,明伟乡的河水开始倒灌,一楼房屋几乎全部进水。“我们家是自己造的房子,地基算是高的,可一楼积水也达65厘米,一楼的东西只能尽量往楼上挪。”
7日下午3点多,她和儿子蹚着没过大腿的水,冒雨走了一个多小时,赶到位于兰江街道富士花园的母亲家。按照以往,这个路程开车只要15分钟。水中行走阻力太大,周女士到母亲家时双腿累得根本抬不动了。
“我父亲80多岁了,他说余姚发这样的大水也是有生以来第一次碰到。”这一夜,祖孙三代人也没能睡个好觉。8日凌晨3点左右,暴雨再次加强,市区全面拉闸停电,停在小区里的汽车进水,蜂鸣声此起彼伏。
【灾情】
进城道路被淹,最深路段积水达3米,老城区进不来出不去
9日,记者驱车从杭甬高速余姚市道口下去,迎面犹如一眼看不到边的汪洋大海,整条进城道路都在水下。高速道口上的人说,从这条路过去,不少地方水深及腰,连越野车都无法前行。
不止是这条路,所有进余姚的道路都被大水淹没。到9日傍晚,整个余姚老城仍然被困在水中,70%面积被淹,很多小区至今断水、断电、缺粮。参与救援的消防官兵说,城区部分路段最深积水达3米左右,齐腰深的积水比比皆是,“城区现在是进不来也出不去,水太深了,为了安全还是不要硬挺进来。”
由于余姚境内道路积水严重,8日,所有中长途客运及高速、城市公交、城乡公交、出租车和渡口客运一度全部暂时停运,至今基本没有恢复。居民只能靠皮划艇和小舟出行。
【原因】
恰逢天文大潮,海水倒灌,泄洪的水排不出去
据监测,至9日上午10时,强台风“菲特”给余姚全市带来499.9毫米的过程雨量。降雨量为百年一遇。受此影响,余姚市四明湖水库等大中型水库均超过了汛限水位,主干河姚江水位达到5.33米,超过警戒水位1.56米,倒灌城区。
据初步统计,截至8日19时,余姚市21个乡镇、街道均受灾,145个行政村和社区被围,受灾人口83万余人,房屋受损较严重的有25650间。
为什么此次台风过境会给余姚带来如此严重的影响?据了解,这与降雨量大、海水倒灌等多方面的原因有关。7日上午,经过快两天的倾盆暴雨,余姚境内各大水库几乎全部超汛限水位。省、市、县三级防汛抗旱指挥部无奈启动水库泄洪。
泄洪的水必须经过姚江排入大海,恰恰此时正值农历九月初天文大潮,海水倒灌,比内河水位还高,姚江水排不出去。余姚城与姚江基本平行,从7日深夜开始,余姚主城区受江水倒灌影响,一片汪洋。
谁也没有料到,大水会持续3天退不下去。
【救援】
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
“我正在蹚水过去,很多居民都缺粮食和饮用水,手机信号不好。”9日整整一天,记者拨了多个电话试图联系余姚消防战士、公安干警,结果绝大多数都无法接通,联系不上,偶有一两个拨通了,但因为当地普遍停电,手机充不了电,为保存电量应急,大多简单说两句,就早早挂了电话。
由于整个余姚城缺水、缺电、缺粮,当地政府和武警官兵正在全力送水送粮,保障居民基本生活。8日开始,浙江省军区、宁波军分区、浙江预备役师、绍兴军分区、一军一师等部队的500余名官兵携带救援装备陆续抵达余姚支援。
特大暴雨让余姚电网大面积受损。到目前,余姚市供电局已陆续派出应急抢修队50余支,宁波供电公司调集的200余人抢修队伍也在余姚开展电力抢修。
余姚市委市政府表示,从7日起,他们就把防台风应急响应由Ⅱ级升为Ⅰ级,成立了综合保障组、抢险救灾组等组织协调机构,组织155支抢险队伍、4000多名抢险人员与各地干部群众一道抗灾救灾。转移受困群众近10万人,设立避灾安置点289个,集中安置34741人。同时筹集了救生衣、救生圈等多类救灾物资,调运20多万份食品,正在发放。接下来,将想尽一切办法排水、抢通道路、供水、电力和通讯。
余姚市常务副市长潘银浩介绍,目前最大的困难是,由于积水太深,物资的运送主要靠大卡车和冲锋舟,速度较慢。且当前排水不畅,水灾仍将持续几日,估计到12日左右才可基本消除积水,供电也要等水退和路通之后。余姚市政府表示,将尽最大努力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及时发放食品、饮用水、药品等生活必需品,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同时积极展开灾后卫生防疫,确保“灾后无大疫”。
从8日开始,网络上的爱心救援也在展开。“我在余姚舜水大桥桥面上从昨晚8点起一直被困在车里,没吃没喝,求助。”“陆埠镇郭姆村12房48号,积水1.5米,粮食紧缺最多熬到今晚,断水。”一条条求助信息,借助微博迅速传递出来,余姚市各乡镇街道救灾联络点地图和报警电话等也被紧急扩散。
很多志愿者也前来为受灾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来自杭州、绍兴等地的志愿者,自发带上皮划艇、干粮和水,进入城区救援。不少志愿者是“上班一族”,傍晚过来,次日上午回去,救援一夜非常辛苦,但爱心让这个不眠夜变得温暖。
(综合本报记者顾春、《余姚日报》和新华社报道)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