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4月22日讯 关于高考改革的话题,最近成为热点——4月20日,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透露:中国的高考方案已经初定,“目前最可能的方案是考语数外三门,外语是社会化考试,目前考虑是一年两次,其他科目准备让学生自选三门,按等级计成绩。”
就在昨天,2014年浙江高考政策出台。而此前,浙江省教育厅副巡视员、新闻发言人吴永良说:“浙江版高考改革方案将在全国版方案公布后(大约2014年7月公布),向公众公布,征求大家意见。
新高考方案呼之欲出之际, 4月18日,由北京大学主办、杭州二中、睿达资优教育承办的“北京大学第三届浙江中学校长恳谈会”上,北大副校长、教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教授,专门带了一支北大的专家团,到杭州二中,和浙江本地33所知名高中的校长、老师,探讨“高考改革与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大学和高中校长们,都谈了自己的看法。
高考科目变少
自主招生还应扩大规模
北京大学的招生团队,谈了高校方面临的新困惑——
我们需要优秀的学生,那么在新的改革背景下,高校怎么来衡量高中阶段优秀的苗子?
高松坦言,“在此之前,北大之前做了一些多元招生的尝试,选拔人才方式有校推、自主招生、校长实名推荐、特长生、竞赛、夏令营等,但是北京大学招生的大头,还是依靠高考的成绩。”
但是新的趋势下,继续大量参考高考成绩,会进一步产生问题。“现在的学业考试,能得到‘优’或者是‘优’以上的学生会更多;同时,各个城市出的高考科目如果只减到了语文和数学两门,加上出题的难度不断降低,高考的高分段的人数会越来越多。这么多分数高的学生当中,我们怎么去优中选优?”高松说,这个对于中国的研究型大学来说,接下去高校要花很大的精力、人力、物力,来考虑怎么选拔学生,新形势下,中学和高校怎么顺利对接。
杭二中校长叶翠微有同样的问题,“我们的学生,有喜欢竞赛的,有立志科技创新的,也有情感细腻、写得一手好文好诗的……有这么多在各自领域出彩的学生,北大将来会怎么对接?”
“玩分数已经玩到底了。高校要有自主招生权,才能真正关注到最有特点、最有创造力的学生。”叶翠微建议顶尖高校有必要开通人才培养的“绿色通道”,进入这些通道的学生,不再是最能考试的孩子。
中学校长们都认为,扩大自主招生的规模很有必要。现在高考科目变少,自主招生的科目数也相应变少,原来可以加20~30分,现在是不是可以做一个调整,多一些比重。
大学在中学开先修课
或成趋势
“每一次高考改革的出发点是更好的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但是这样的模式,如果发展得不对味,非但不会减轻学生、老师的负担,还会把学生引向更加狭窄的应试道路。”
桐乡高级中学校长陆炳荣说出了自己对于新改革的困惑,“照着这个模式,学生到高三第一个学期考完了,很有可能到了高三的第二个学期,理、化、生、政、史、地的老师都没事做了,高三第二个学期,学生就只有两门课。如果高考分数还是‘录取的绝对重头’,学生们就会一天到晚语文、数学轮番着上。”
这倒是和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镇海中学副校长黄国龙建议:“通过大学在中学开设的先修课程,可以改变这个趋势,引导同学们从考试的桎梏中解脱,真的会因为高考科目的减少而腾出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时间,达到改革的目的。”
“不同的专业需要不同个性的学生,由北大或者相关高校开设一些大学先修课程,“对高校来说,这是选拔人才的需要;对中学学生来说,也有了学习的动力,更明确学习目的,深造方向。”
鄞州中学校长王贤补充建议了先修课程:“美国大学在中学开设的先修课程,只要学生有想法都可以去选择。北大及其他高校也可以更好地提供这个平台。这最起码解决了我们这些学校怎么对接高校的路径问题。”
北大对此也有回应。元培学院党委书记孙华表示,关于自主招生的方案,教育部也专门召集北大开会,我们也在通盘考虑中学校长们的意见、建议,制定一个有利于探索学生发展空间的招生方案。
- 教育 | 浙大招生改革:100个名额高考成绩占录取权重6成
- 高考新方案预计7月前公布 浙江今年新高一或参加高考改革试点
- 浙江大学首试“三位一体”招生改革 高考成绩只占录取权重六成
- 海宁试行人力资源要素改革
- 注册登记改革添活力 浙江3月新设企业数增长55%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